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获得病毒学应答后,HBsAg定量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8月在本院感染科就诊并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规律服药并且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后有HBsAg定量检测结果者纳入本研究。收集的患者病历资料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抗病毒治疗时间、其他肝病史(主要为饮酒史和脂肪肝)、干扰素治疗史、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史、抗病毒治疗药物、肝功能、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初始HBV DNA定量和上腹部彩超等相关检查结果。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相继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有321例患者的770份HBsAg定量检查结果。在治疗2年内、第3年、第4年、第5年及5年后,HBsAg<20IU/mL比率分别为2.2%、4.9%、3.3%、9%、10.9%(?~2=12.97,P=0.007);HBsAg<200IU/mL比率分别为15.0%、15.9%、17.0%、21.9%、26.1%(?~2=24.28,P<0.001);HBsAg<500IU/m L比率分别为34.4%、30.5%、36.0%、44.0%、32.6%(?~2=24.42,P<0.001);HBsAg<1000IU/mL比率分别为47.0%、52.4%、49.0%、62.5%、65.2%(?~2=29.60,P<0.001);HBsAg<1500IU/mL比率分别为63.2%、67.0%、62.7%、75.3%、78.0%(?~2=19.9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2年内,HBeAg阴性患者HBsAg<1500IU/ml的比率为67.0%,高于HBeAg阳性患者的36.1%(?~2=12.76,P=0.000);HBeAg阴性患者HBsAg<1000IU/ml的比率为45.1%,高于HBeAg阳性患者的22.2%(?~2=10.8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年,HBeAg阴性患者HBsAg<1500IU/ml的比率为72.3%,高于HBeAg阳性患者的37.8%(?~2=6.51,P=0.011);HBeAg阴性患者HBsAg<1000IU/ml的比率为55.5%,高于HBeAg阳性的27.0%(?~2=5.59,P=0.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年HBeAg阴性患者HBsAg<200IU/m L的比率为23.6%,高于HBeAg阳性患者的2.9%(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21例患者中有199例患者在HBV DNA转阴后,有2次或2次以上HBsAg定量随访检测结果,HBsAg呈下降趋势的有89例(44.7%),HBsAg呈上升趋势的有37例(18.6%),HBs Ag呈波动状态的有73例(36.7%)。4.将卡方检验及logistic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初始HBV DNA定量、ALT水平和抗病毒治疗时间为HBsAg是否<20IU/mL的独立影响因素;干扰素治疗史、初始HBV DNA定量、抗病毒治疗时间、白蛋白定量为HBsAg是否<200IU/mL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其他肝病史、初始HBV DNA定量、抗病毒治疗时间为HBsAg是否<500IU/m L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性别、HBeAg状态、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定量、球蛋白定量、抗病毒治疗时间、有无肝硬化为HBsAg是否<1000IU/mL的独立影响因素;HBeAg状态、初始HBV DNA定量、球蛋白定量、抗病毒治疗时间、有无肝硬化为HBsAg是否<1500IU/mL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抗病毒治疗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大部分患者HBsAg定量呈下降状态。2.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获得病毒学应答后,HBsAg定量的独立影响因素主要为抗病毒治疗时间;其次可能有初始HBV DNA定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