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结束了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的统治,重新建立了汉族政权。明代的统治者吸取前朝统治的经验教训,继续采取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废除了自秦朝就确立的宰相制度,成立内阁,将权力进一步集中于皇帝手中。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明代继承了宋朝的文臣统军制度,并有所强化,从而使得文臣和武将这两个政治群体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异。明代文臣武将地位格局的演变主要是与文臣统军这一军事制度息息相关。随着文臣统军的确立,文武关系由明初的重武轻文,到中后期的崇文黜武,最后演变为明末武将的嚣张跋扈。与此相对应,文臣和武将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明初是武将受重用,其地位高于文臣;明中后期,文臣地位大为提高,武将逐渐受制于文臣;明末,武将地位有所回升,出现了文武合一的军事将领,但这已经无法改变明朝长期重文轻武所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政治格局的影响之下,出现了武将好文,文人学武的社会风尚,这也成为明代社会的一大重要特征。这样的政治格局以及文臣统军制度的根深蒂固,使得明朝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封建统治的稳定局面,但也间接导致明末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并且最终造成了明朝的灭亡。明朝文臣和武将的地位高低在官制、礼仪服饰、律令等方面都有所反应。从官制看,明朝文散官共42阶,武散官30阶,悬殊较大,显然有重文轻武之意。就官职看,明朝初期,总兵地位很高,大将军挂印者,掌握生杀大权。明朝中期,总兵地位下降,而出现了一些由文臣担任的官职如参赞、镇守、总督、提督、巡抚等,他们的政治和军事权力越来越大,武将受到文臣制约。从文臣和武将的日常交际看,明朝初期武将的地位相对较高,中期起,文臣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这些在聚会的座次、乘车等场合表现得特别明显。从律令看,明朝初期对武官犯罪略显优待,这一优待从明中期逐渐被取消。如何正确处理文武关系也成为研究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对于当代的军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