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纳普将哲学问题看作是语言问题,认识论的任务就是为科学构造一种合适的语言。为此,存在着现象主义的语言和物理主义的语言两种选择。在他看来,科学语言有着不可缺少的两部分:经验和逻辑,而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主体间性的语言。经验为科学提供了有关事实的内容,而逻辑克服了经验的主观性。因此,在卡尔纳普那里,主要的问题就是经验和科学语言的关系问题,这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消除经验的主观性,构建一种主体间的语言;其次是经验对主体间语言的贡献,即主体间语言在何种意义上和经验相关。 《世界的逻辑构造》是卡尔纳普现象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他试图从“原初经验”出发构造一个概念系统,并利用逻辑的工具提出“经验的结构”这个概念以达到客观性的结构命题。卡尔纳普认为,“经验的结构”完全决定了主体间世界的构造,这样主体间世界只是在对象的意谓上和经验相关。但是在构造主体间世界时,卡尔纳普提出了一种新的物理学的四维时空坐标结构,主体间的对应不是建立在“经验的结构”的对应之上,而是建立在时空结构的相互对应之上。如此一来,从“经验的结构”中无法建立起主体间性。另外,“原初经验”并不是和语言相关的,而结构性命题则是语言学的概念,这样用来达到主体间性的“经验的结构”就是将语言学上的概念作用于非语言学的概念,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沼。 在《科学的统一》中,卡尔纳普转向了物理主义的语言。他区分出了实质模式语言和形式模式语言,在形式模式语言中,“原初经验”以一个属于语言学的概念——记录语句的新面貌出现。在这一时期,卡尔纳普仍然用“经验的结构”来解释主体间性。除此之外,记录语句还为主体间语言提供了内容,由于记录语句是主观的,而主体间语言中不能包含主观的因素,因此卡尔纳普在句法学的意义上使用“内容”这个词,意指对象的意谓或外延,因此科学语言仍是在意谓或外延这个层面与经验要素相关的,并不涉及对象的内涵。然而,“经验的结构”指的是物理学语言中的时空结构,这种结构是物理学语言的标示方式,这对于实现主体间性是有帮助的,但这种做法仍是用一个语言学的概念作用于非语言学的概念。 在《从认识论到科学的逻辑》中,卡尔纳普指出“经验的结构”是个虚假的概念,并主张用“语言的结构”来替代它。在《可检验性和意义》中,卡尔纳普提出了可观察谓词的语言结构,可观察谓词本身是具有主体间性的,因为它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科学语言中的每个语句都必须还原为包含可观察谓词的句子,可观察谓词部分的为科学语言提供了意义,由于可观察谓词是主体间的,主体间的科学语言就可以包含有可观察谓词作为事实的内容。这样卡尔纳普就在语言中解决了语言的主体间性的问题,并且对科学语言与经验要素的相关性作出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