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黑曲霉菌丝球去除水中Ni(Ⅱ)和Cr(Ⅵ)及其相关机理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609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金属废水因其排放量大、难处理以及重金属本身具有的毒理特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造成的极大危害,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生物吸附法作为一种最具应用前景的重金属处理方法,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本文采用从东海海域海底污泥中筛选得到的海洋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株作为出发菌种,利用其可以自动缠绕形成菌丝球的能力,制备成一种可以处理水中重金属的生物吸附剂。本文的重点是研究这种新的生物吸附剂在去除水溶液中的Ni(Ⅱ)和Cr(Ⅵ)的性能特征,考察其相应的操作条件,分析相关吸附和去除机理。研究了菌丝球表面性能特征,发现菌丝球具有网状结构且表面带有大量活性基团,有助于吸附重金属离子,经zeta电位计测定发现,在pH 2.5左右菌丝体表面处于零电荷,因此,在很宽的pH值范围内都带负电,这有利于吸附带正电的金属离子。考察了各种因素对海洋黑曲霉菌丝球吸附Ni(Ⅱ)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吸附量随Ni(Ⅱ)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菌丝球经热灭活后降低了吸附效果,而用NaOH处理后提高了吸附效果,在pH为4时吸附效果最好。海洋黑曲霉菌丝球吸附Ni(Ⅱ)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R2>0.99),对菌丝球吸附Ni(Ⅱ)的吸附等温线数据用4种等温吸附模型(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Tempkin模型,D-R模型)进行热力学拟合,其中Freundlich吸附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菌丝球的吸附行为(R2>0.99)。经初步研究表明,海洋黑曲霉菌丝球吸附Ni(Ⅱ)的机理为一个表面吸附的物理吸附过程。研究了海洋黑曲霉菌丝球脱除水溶液中六价铬离子(Cr(Ⅵ))的过程,考察了不同因素的影响,如pH、Cr(Ⅵ)初始浓度、菌丝球浓度等,结果表明这些参数都会影响脱除Cr(Ⅵ)的效果,pH的影响是最主要的,酸性条件有利于Cr(Ⅵ)的还原;Cr(Ⅵ)去除效率随Cr(Ⅵ)初始浓度的降低和菌丝球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对Cr(Ⅵ)的去除效率最大可达99%,热灭活后对Cr(Ⅵ)也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最后重点分析了菌丝球脱除Cr(Ⅵ)的机理,并提出了一条去除途径。尽管环境条件不同,但是溶液中的绝大部分Cr(Ⅵ)都已经被还原为Cr(Ⅲ),最终可达到全部去除,结果证实了黑曲霉菌丝球去除Cr(Ⅵ)过程为吸附—还原过程,即菌丝球不仅能够把部分Cr(Ⅵ)吸附到菌丝球的表面,而且还可以把有毒的Cr(Ⅵ)还原为毒性较小的Cr(Ⅲ)。由此,充分说明黑曲霉菌丝球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处理含Cr(Ⅵ)溶液的生物吸附剂。
其他文献
根据洪泽湖抬高蓄水位的影响范围,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减轻或消除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对周边地区不利影响的对策,为洪泽湖影响处
应用生物统计方法对栎空腔瘿蜂(Trichagalma glabrosa)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虫瘿在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栎空腔瘿蜂有性世代和无
隧道渗漏往往带来结构损坏、设备腐蚀、影响外观和危害运营安全,甚至造成地面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因此保证明挖隧道的防水效果非常重要。文章从施工实践中总结出了保证明挖隧
<正>近几年来,由于柠檬市场销售看好,不少果农竞相种植。鉴于柠檬对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不同于其他柑橘,果农种植前须了解品种的特性、适宜的生态条件及适用的栽培技术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乳粉和液态乳中三聚氰胺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经酸性甲醇水溶液提取,离心后取5 ml上清液于Waters Oasis MCX固相萃取柱净化,定容于1 ml,进行HPL
目的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分布范围及流行趋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Kato-Katz法或改良醛醚法粪检华支睾吸虫虫卵。收集既往资料与现场调查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
<正> 崩漏泛指一切不规则阴道出血。自1978年9月~1980年3月,我科在门诊先后诊治73例,现总结如下:一、一般资料:73例中,年龄10~25岁42例,发病率为最高;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达6
<正> 我们拟逐淤汤治疗早期人工流产术后阴道出血29例,取得较满意效果。本组病例均系门诊病人.出血时间最短者5天,最长者45天,其中5~10天9例,11~15天8例,16~20天3例,21~45天者9例
对银杏粗蛋白分离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确定提取工艺;再通过抑菌实验分析4种不同蛋白质的抗菌性。研究结果表明,银杏抗菌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流程条件为:提取工艺在定温定
称谓是一个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也是语言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称谓语进行了研究。在许多情况下称谓语是传递给受话者的第一个信息,为了保证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