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党和政府持续出台关于脱贫攻坚的相关政策,开发和完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进而实现精准脱贫成为了全社会高度关切的民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表明了党和政府牢牢把握“十三五”,完成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随着脱贫目标期限的日益临近,国家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脱贫工作进展迅速,而如何保证脱贫的质量、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如何促进脱贫人口的长期稳定发展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所强调的——脱贫攻坚要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本文正是在着眼于农村精准脱贫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社会治理、可持续生计等理论以及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结合对江西省Q区下辖4镇开展实地调查的数据和资料,从农村精准脱贫在可持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探究引发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即影响农村精准脱贫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促进农村精准脱贫可持续的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精准脱贫工作和成效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难以持续、稳定的现象,具体包括,一、脱贫户脆弱性风险仍旧较大:脱贫基础还不牢固,存在较大的因病返贫、因婚返贫、因房返贫风险;二、产业脱贫施展不开:项目推进缓慢、缺乏规模和特色,农户受益少,“输血式”脱贫仍占主导;三、易地搬迁成效不大:扶贫搬迁过于注重搬迁本身,忽视了搬迁后农户的后续发展,导致搬迁脱贫后劲不足;四、谎报瞒报现象较为突出:农户对脱贫存在畏难心理,表现出“脱贫不愿摘帽”;五、迎评迎检流于形式:扶贫帮扶上的“迎评迎检”驱动,造成农户“被脱贫”,脱贫质量低下。针对这些问题表象,文章分别从基层政府、扶贫队伍和农户自身三个方面对引发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基层政府缺乏正确的绩效观、“精准管理”欠缺精准、“精准考核”缺乏持续性;在扶贫队伍中,人员配置不够充分、针对性不强,岗位调整较为频繁、连续性不足,干部素质有待提高、积极性较弱;农户自身内生动力不足、发展能力缺失、彼此间存在的恶俗风气形成困扰”等结论,同时,这也是影响农村精准脱贫可持续性的重要不利因素。综合上述问题与影响因素,由此提出了包括“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精准管理;精准考核脱贫成效,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扶贫队伍建设,保障脱贫质量;深化产业就业帮扶,提升“造血”能力;更新观念移风易俗,激发内生动力”等五个方面的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对实现农村精准脱贫成效的可持续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