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序言》为起点,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历时仅四十年。然而,这又是何等辉煌、何等耀眼的四十年啊!在此期间,经过两代批评家的不懈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而富于创造性的诗歌理论,从而与此前的新古典主义批评断然决裂。与此同时,他们又回应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挑战,解答了若干重大的理论问题。正是这些诗歌观念的变化,将英国文学批评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问题为纲,即通过对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梳理和阐释,探讨英国浪漫主义批评的理论得失;同时也追溯其来龙去脉,评述它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关系。除“绪论”和“结论”之外,全文分为五章,现概述如下:第一章题为“英国浪漫主义批评概观”。本文指出,经过两代诗人兼批评家的努力,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建构了一系列新颖而独特的诗歌理论。但追根溯源,我们也不难发现它们的理论渊源,即古希腊罗马批评遗产、英国的文学批评传统和来自德国的文学理论。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英国浪漫主义批评中区分出四种不同的理论倾向,这就是情感主义诗论、柏拉图主义诗论、有机整体论诗学和原始主义诗论。当然,在批评实践中,这四种倾向并非泾渭分明,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第二章题为“关于诗人的禀赋和使命”。本文指出,英国浪漫主义批评标志着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即从此以后诗歌的概念必须从诗人的角度来加以探讨。因为在批评家看来,诗歌乃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自我表现。因此,要谈论诗歌,就必须从诗人的禀赋、才能和使命说起。如果说华兹华斯论述了写诗的六种能力,那么,柯尔律治则以莎士比亚的早期创作为例,探讨了独创性诗歌天才的特征。而面对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挑战,雪莱和卡莱尔进一步抬高了诗人的崇高地位,夸大了诗人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第三章题为“情感主义与非个性化理论”。在英国浪漫主义批评中,情感主义诗论风靡一时。为此,本文对华兹华斯、穆勒和罗斯金的诗歌理论展开仔细辨析,同时也指出了情感主义诗论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柯尔律治、哈兹利特和济慈也阐发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诗歌理论,即诗歌的非个性化理论。在他们看来,一个诗人唯有超越自我,超越个性,才能以博大的精神去描绘万物。而莎士比亚则是他们共同推崇的伟大典范。尽管这一诗歌的非个性化理论在当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20世纪却重新焕发了活力。第四章题为“诗歌创作中的心理学问题”。本文指出,由于将诗歌视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因而探讨诗歌创作中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因素,便成了英国浪漫主义批评中的热门话题,由此促进了这一时期创作心理学的蓬勃发展。本章着重分析和评价了柯尔律治和利·亨特的想象力理论、雪莱的灵感理论、卡莱尔所谓“无意识的智慧”、哈兹利特论创作的心理动力,以及济慈有关诗人的“消极能力”的论述。正是通过这些探索,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创作心理学的认识,也给20世纪西方文论以深刻的影响。第五章题为“关于诗歌的社会功用”。本文指出,由于科学主义的兴起和功利主义的挑战,诗歌的社会功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中,诗歌与科学之争,诗歌与道德的关系,更是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几乎所有的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都参与了这场讨论。尽管各自的解答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捍卫了诗歌的崇高价值。所有这些思考,也深刻影响了阿诺德、理查兹和兰色姆等后世批评家。我们在今天重新审视这场讨论,并非仅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从中获取有益的理论启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尽管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只经历了短短四十年,但它却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占据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它迅速打破了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一统天下,建构了一系列新颖而独特的诗歌理论,从此开启了批评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与此同时,它也深刻影响了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浪漫主义批评无疑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永不枯竭的理论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