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醒》的两个中译本看不同性别译者的翻译策略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13519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性主义理论来源于女性主义意识的发展且在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地发展。该理论旨在分析导致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原因并致力于提高妇女的地位、推动妇女的权利和利益。自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思潮以来,各个学科实现了相互借鉴、相互结合。女性主义理论被引用于翻译领域并逐渐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也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并宣称,在翻译过程中要使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彰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让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  其次,凯特·肖邦作为一个19世纪享誉世界的美国女性主义先驱,影响了一大批当代作家以及后世学者,其代表作《觉醒》讲述了女主人公艾德娜·庞德烈挣扎于日益增长的自由意识和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点和道德理念,最终通过自杀实现自我解放,更是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然而,学术界对于其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主题的探索、人物形象的分析、意象的阐述和人物会话的理解。其翻译一直未受中国学者所青睐,中译本近年来层出不穷,然而鲜少有人问津,相关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对凯特·肖邦的《觉醒》的两个中译本(杨瑛美版和刘新民版)中的前言、人物形象描写、性别相关词汇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探讨译者的性别差异对于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以及不同翻译策略所产生的效果以期丰富对《觉醒》中译本的研究。
其他文献
莱拉拉森的代表作《流沙》讲述的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美国非裔女性寻求自我定义的奋斗历程。《流沙》的问世引发了各界多角度的对美国黑人妇女性欲进行的讨论。但是,对于该书的
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1831-)是当代文坛重要短篇小说作家,于20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从叙事学视角研究门罗的第十部短篇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中不同空间的构
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会话。从早期开始,就有研究者针对会话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前的各种研究主要针对发生在文学作品、餐馆、法庭、医院、网络及教室中的会话展开。针对英
谭恩美,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谭恩美不仅对美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