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研究环境的潜在规范,当代中国大陆的鲁迅研究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先是建国之后到20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政治化研究,然后是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代初期的思想性研究,然后就是九十年代以来的开放多元的文化研究。鲁迅与民俗文化的关系研究即此文化研究的一个具体区域。客观地讲,对于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关系的考察,一俟鲁迅的作品问世事实上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论者大多志不在此,加之大多研究者缺乏必要的文艺民俗学理论修养,所以,此前的研究,虽然于思维的许多点面上,也给人提供了这样那样的启示,但是总体看来,却因为其议论的感性、表面和零碎,故而并未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不足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个机会,它清楚地表明了在学术层面再次言说鲁迅的可能性。有感于此,本论文的写作即以“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为题,力求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和扎实的理论论证,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文艺民俗学知识和方法,在写作一途,较为系统地对于鲁迅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一次可能的阐释或说明,籍此补充完善此前已有研究之不足。根据话题框架建构的整体要求和个人思维实际所达到的区域,本论文的写作共包括了六章正文外加“导论”和“结论”八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导论主要论述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话题建立的学术可能性,在对鲁迅写作实际的表现和他人研究的现状的描述中,突出了一般研究者在民俗文化理念接受上的滞后性和鲁迅民俗文化的复杂表现客观上对于问题所可能形成的遮蔽,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话题建构的学术价值。第一章名为“鲁迅写作的民俗兴趣发生”,主要针对“鲁迅在写作层面为什么会对民俗文化发生兴趣”这一问题,从个人经验的诱发、时代氛围的熏染和写作目的的内在规范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民俗文化之所以对鲁迅的写作发生影响的原因。第二章名为“鲁迅的民俗观”,围绕“鲁迅是如何看待民俗文化的”这一中心问题,梳理并分析了鲁迅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认知和思考,在具体观点和感性写作的相互参照之中,揭示了在貌似零散、破碎和非专业的表述中,鲁迅的思考所体现出的难能可贵的当下性和可分性态度。第三章名为“民俗文化对于鲁迅写作理论的影响”,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民俗文化到底在哪些地方启发或者影响了鲁迅对于写作的思考?”在对不同影响的梳理之中,清理并总结了鲁迅于写作一途对于民俗文化的思考,强调了时代语境和作者主体的写作动机对于影响形成所具有的特殊功用。第四章名为“民俗文化在鲁迅写作中的存在形态及表现特征”,主要论述的问题是:民俗文化在鲁迅的作品中是如何存在的?论述分为存在形态的描摹和表现特征的总结两部分内容,意在借此说明民俗文化在鲁迅的写作之中,不仅是一种被动的现象存在,更是一种体现着主体写作意图的高度主观化的意义存在。第五章名为“鲁迅写作对于民俗文化的主体措置”,关注的问题是:在自己的写作实践活动中,鲁迅是怎样对待或处理具体的民俗文化材料的?通过仔细的文本阅读和与他人的比较,说明鲁迅的主体措置,既承载了其一贯鲜明的启蒙意图,也隐含着其高度的审美自觉。主体内部本就多样的写作追求,客观上使文本获得了表达上的复杂和厚重意味。第六章名为“鲁迅民俗文化表现的写作意义”,主要思考的问题是:鲁迅对于民俗文化的表现对于他的写作到底施予了怎样的影响?由民俗而至民众精神而至国民灵魂的认知模式形成;貌似无事的悲剧形式的发现和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借鉴;写作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性的显现,民俗文化表现所致的多种写作意义的产生,客观上表明了民族作家以“个”的声音参与世界文学现代性对话的可能性。结论又名“鲁迅写作的民俗表现对于后来中国作家写作的影响”,主要论述鲁迅写作的民俗文化表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所产生的现实效应。在对不同作家写作于鲁迅的继承和变异线路的梳理之中,不仅说明鲁迅的民俗文化取向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也揭示鲁迅作为一个具有广阔世界视野和鲜明民族个性双重身份的现代作家,他写作的复杂和深刻对于后来者具有的资源再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