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与权力密切相关。集中研究权力与翻译的关系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在1990年合编的论文集《翻译·历史·文化》中,号召翻译学者研究社会权力中权力运作的兴衰及其对文化产生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译学“文化转向”以来,突出权力问题的重要著作相继问世,译史和译法的讨论都开始注重权力问题。权力理论认为,权力无处不在,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不受权力影响的话语。如果我们忽略权力与翻译的关系就不能准确地概括翻译活动的本来面目,也就不能对某些翻译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哪里有翻译,哪里就有权力的运作。翻译与权力携手共存,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定在很大程度上是权力话语的反映,同时又是对权力的构建。译者并非总是价值中立的,常常听命于某种权力,其译文也往往服务于某种权力的建构。译者自始至终纠缠于各种权力的网络之中,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受到权力的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制约。近年来,翻译与权力成为译界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其研究热潮甚至被称为翻译研究的“权力转向”,有着开拓翻译研究新视野和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深刻意义。本文从权力与翻译的辩证互动关系入手,以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理论基础,着重论述了权力对元朝时期蒙古文翻译活动的操控。除绪论部分外,论文共由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原由、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主要在概述西方翻译理论两千多年来的发展路线的基础上,对翻译的“丈化转向”、“权力转向”以及翻译与文化和权力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元朝时期蒙古文翻译活动的背景。第三章在第一章及第二章的基础上,对“权力”操控下的元朝蒙古文翻译活动做了理论阐释。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只是涉及了主要的权力关系,但没有,也不可能穷尽该研究。作者主张要辩证地看待权力关系,认为语言文化权力的不平等并不意味着译者应该屈服于文化霸权,对翻译中的权力意识形态操控的描述和揭露并不说明操控是正当的。过于强调社会文化制约可能导致译者地位下降,完全忽略它们又可能使乱翻乱译盛行。权力关系理论有助于了解翻译的社会文化成因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是对其它译论的有意义的补充,能使翻译研究更为全面和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