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静息态下脑活动的局部一致性改变目的:抑郁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最常见的精神症状,可出现在帕金森病早期,甚至先于运动障碍出现,并伴随整个病程,发病率可高达50%。但目前帕金森病伴抑郁(depressed Parkinson’s disease,DP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故本研究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变化及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DPD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就诊的62例帕金森病患者(不伴抑郁组42例、伴抑郁组20例)、20例抑郁症患者及47例正常对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进行2×2的协方差分析,比较4组间的ReHo差异,并将存在组间差异的脑区的ReHo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及各细项、病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帕金森病主效应作用下,帕金森病组ReHo增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腹外侧前额叶和右侧楔前叶;降低的脑区主要位于两侧辅助运动区、左侧角回;(2)抑郁主效应作用下,抑郁组ReHo在两侧小脑增高,而在左侧后扣带回、辅助运动区、中央后回,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顶下叶、中央前回、距状裂降低;(3)帕金森病与抑郁交互作用的脑区包括双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眶部及右侧缘上回;(4)抑郁主效应下: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右侧顶下叶、距状裂与HAMD得分有显著的负相关。DPD组右侧距状裂的ReHo值与HAMD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MDD组右侧距状裂的ReHo值与HAMD评分无明显相关性;交互作用下:MDD组两侧额中回、左侧前额叶眶部的ReHo值与HAMD评分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结论:DPD患者静息状态下存在脑功能异常,其抑郁的发病机制与MDD的发病机制不一致,因此DPD并不是帕金森病及抑郁症两者简单的叠加。第二章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基于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分析目的:杏仁核是与负面情绪的产生、表达和体验相关的重要节点,其与其他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的相互作用,在情感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本研究分别选取情绪网络中的杏仁核作为种子点,运用功能连接的分析方法,探讨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的变化及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DPD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就诊的62例帕金森病患者(不伴抑郁组42例、伴抑郁组20例)、20例抑郁症患者及47例正常对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分别基于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计算其与全脑其他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进行2×2的协方差分析,比较4组间的功能连接差异,并将存在组间差异的脑区的FC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病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左侧杏仁核的FC改变:帕金森病主效应作用下,与非帕金森病组(HC+MDD)相比,帕金森病组(NDPD+DPD)左侧杏仁核与左侧颞上回、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减弱;抑郁主效应作用下,与非抑郁组(HC+NDPD)相比,抑郁组(DPD+MDD)左侧杏仁核与左侧额下回、右侧顶下叶及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强度减弱;帕金森病与抑郁交互作用的脑区位于左侧眶额及后扣带回。(2)右侧杏仁核的FC改变:在帕金森病主效应、抑郁主效应及帕金森病与抑郁交互作用下,右侧杏仁核无FC改变的脑区。(3)交互作用下,发现MDD组左侧杏仁核与右侧眶额的FC值与HAMD评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NDPD组上述脑区的FC值与HAMD评分存在正相关的趋势。结论:本研究中,我们基于杏仁核发现了DPD患者的皮质边缘网络的异常功能连接,同时发现DPD的抑郁发病机制可能与MDD存在重叠,但其并不是帕金森病及抑郁症两者的简单叠加。然而,在这个小样本中获得的这些结果仍然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