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兔小肠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确定合适的肠系膜上动脉阻断时间2)确定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兔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时间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健康新西兰兔用于建立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缺血后适应模型2.确定新西兰兔肠系膜上动脉阻断时间。将70只新西兰兔随机按不同的肠系膜缺血时间(0、15、30、45、60min)分为A、B、C、D、E共五组,每组14只。每组取8只用于恢复血供2小时后留取各组兔下腔静脉血标本及肠组织,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小肠粘膜损伤程度进行评分。另6只用于术后24h、48h及72h生存率的观察。根据再灌注2小时后确定满足血清中MDA含量增加且肠粘膜损害又能保证生存率>80%的缺血时间。3.缺血后适应的干预方法。缺血后适应分为2组,第一组(IpostC1)于缺血后再灌注前行3个30s灌注+30s阻断后充分开放再灌注,另一组(IpostC2)于缺血后再灌注前行3个60s灌注+60s阻断后充分开放再灌注。4.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适应1(IpostC1)组、缺血后适应2(IpostC2)。各组分别于充分开放再灌注120mins、120mins、117mins、114mins后沿原切口入腹直视下下腔静脉穿刺取血5ml。在无菌原则下取距回盲部约20cm的近端小肠组织5cm左右。血标本收集后,常温下静置30min,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的血清保存于-20℃冰箱,待所有标本收集完后一次性检测。采用MDA、MPO测定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组织MDA、MPO含量的变化。一部分肠组织用40g/L甲醛溶液固定,用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肠组织病理评分采用双盲法按Chiu6级评分法分析。一部分肠组织立即冻存于-80℃冰箱用于肠道组织中MDA、MPO含量的测定。结果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过程中,行肠系膜上动脉阻断0、15、30、45、60min后充分再灌注2h,发现阻断肠系膜上动脉30min,再灌注2h是建立兔小肠急性再灌注损伤的合适时间。A、B、C组的生存率均>83.3%。C、D、E组的MDA含量及肠粘膜损伤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2.13~280.24,P<0.01)。缺血后适应干预兔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显示:再灌注120分钟后,各组肠道组织MDA含量较S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6-49.84,P<0.01),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存在。虽然IpostC1组的MDA含量(6.13±0.40)也高于s组(3.36±0.18),有统计学差异(t=19.97,P<0.01),但却明显低于I/R组(t==49.84,P<0.01),说明30sec缺血后适应方案在再灌注120分钟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减轻细胞损伤。IpostC2组的MDA含量(8.18±0.75)高于I/R组,但统计学分析显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1.86,P>0.05)。说明60sec缺血后适应方案在再灌注120分钟后不能减轻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减轻细胞损伤。再灌注120分钟后,各组肠道MPO含量较S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7~17.59,P<0.01),进一步提示缺血现灌注损伤的存在。虽然IpostC1组中MPO含量(2.11±0.33)高于S组含量(0.32±0.2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4.07,P<0.01),但却明显低于UR组含量(2.65±0.3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3.54,P<0.01),进一步说明30sec缺血后适应方案在再灌注120分钟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细胞的损伤。IpostC2组的MPO含量(2.72±0.42)高于I/R组,但统计学无差异(t=0.41,P>0.05),进一步说明60sec缺血后适应方案在再灌注120分钟后不能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细胞的损伤。与S组相比,I/R组及缺血后处理组血清中MDA含量及MPO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I/R组相比,采用30sec缺血后适应方案能明显减少MDA及MPO的产生(P<0.01),但仍然高于S组(P<0.05),而采用60sec缺血后适应方案不能减少血清中MDA和MPO的含量(P>0.05)。再灌注120分钟后,I/R组的CHIU评分(3.1±0.72)明显高于s组(0.60±0.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24.79,P<0.01),说明缺血再灌注可导致明显的肠粘膜病理损伤,IpostC1组的评分值(1.8±0.88)也明显高于s组,有显著统计学学差异(t=3.37,P<0.01),但IpostC1组的评分值却明显低于I/R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3.62,P<0.01),说明30sec缺血后适应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肠粘膜的病理损伤。IpostC2组的评分值(3.7±0.92)也明显高于S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t=-8.39,P<0.01),但IpostC2组的评分值(3.7±0.92)却明显高于I/R组的评分(3.1±0.72),但统计分析发现无统计学意义(t=0.15,P>0.05),说明60sec缺血后适应方案不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肠粘膜的病理损伤,甚至有加重肠粘膜损伤的趋势。结论1.阻断新西兰兔肠系膜上动脉30min,再灌注2h,是建立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合适时间,既能保证一定的肠道损伤,又能保证术后24小时生存率>80%。2.缺血后再灌注前(30s灌注+30s阻断)3次循环的缺曲_后适应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新西兰兔缺血30分钟再灌注2小时造成的血清及肠道组织中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水平的升高。经缺血后适应处理后,小肠绒毛损伤明显减轻,上皮与固有层分离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提示缺血后适应对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肠道功能和组织形态学损伤都有保护作用。3.缺血后适应能够降低肠道组织缺血再灌注所致升高的MDA、MPO含量,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肠道过氧化损伤及炎性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