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课题来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机器人高可靠精密谐波减速器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2015AA043001)。谐波传动因其精度高、体积小、传动比大等独特的优点,被广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来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机器人高可靠精密谐波减速器系列产品开发及产业化(2015AA043001)。谐波传动因其精度高、体积小、传动比大等独特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飞行器、雷达、医疗器械等高精密传动领域。为了改善谐波传动装置啮合特性与疲劳强度,本文围绕多参数多目标优化、空间齿廓修形、柔轮应力等关键问题,开展了以无公切线式的双圆弧齿廓为研究对象,以精确转角关系的谐波传动弹性共轭理论为设计基础,以参数优化和齿廓修形为研究重点,以共轭区间与“双共轭”程度及柔轮应力为评价指标,以MATLAB参数化仿真与有限元法为手段的一系列研究工作。(1)阐述了谐波传动平面齿廓的设计理论。谐波平面齿廓设计的基本流程有四个步骤。首先,掌握谐波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传动比计算;然后,在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定义谐波传动坐标系,结合柔轮中性层曲线与精确转角关系,建立谐波传动几何关系模型;其次,根据包络法与运动学法,推导谐波传动啮合理论;最后,提出无公切线双圆弧齿廓,带入啮合理论求解共轭齿廓,并进行圆弧拟合。(2)在谐波传动啮合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共轭区间与共轭齿廓,证明了采用无公切线双圆弧齿廓的合理性。以啮合参数为设计变量,以齿廓空载连续啮合与“双共轭”程度为目标函数,建立多参数多目标的谐波传动优化模型,进行单参数分析与多目标优化,得到函数最优解,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有效提高谐波齿轮啮合特性,使得齿间侧隙小而均匀。(3)提出了双圆弧柔轮齿廓修形原理,对比不同修形方案,确定了无需二次加工的中间高、两端低的柔轮空间齿形;结合有限元法计算的柔轮径向位移,揭示了凸轮径向变形量与柔轮齿廓修形量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修形后柔轮与刚轮在任意截面均无齿廓干涉,并保证了最大啮合深度,显著提高了柔轮承载能力。(4)为探究齿廓参数对柔轮应力的影响规律,将谐波齿轮的装配、加载状态分解为三个分析步,建立了基于多齿非线性弹性接触有限元法的齿廓参数与柔轮应力的响应面模型,结果表明:刚轮对只装配波发生器的柔轮变形产生约束作用,从而导致柔轮应力急剧升高;由于谐波齿轮传动是属于多齿啮合传动,啮合区间较大,当载荷分布到多个接触齿对时,每个齿对承受的载荷较小,因此载荷对柔轮变形和应力影响较小;根据模型分析单因素对柔轮应力的影响,能有效的指导柔轮齿廓参数的合理性选择。
其他文献
滚动轴承作为旋转机械的核心部件,由于其效率高、摩擦阻力小和易于安装和润滑的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高端制造领域中。轴承在运行过程中的健康状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排放了大量的CO2,氮氧化物其主要来自工业生产和人为化石燃料燃烧。过量的二氧化碳对全球的健康和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为
普通胶粉用于沥青改性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抗疲劳性,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粘度大、存储稳定性差等。脱硫胶粉限于其脱硫成本高、脱硫工艺复杂,尚未得到大面积推广
岩溶发育地区分布十分广泛,我国土地存在大片碳酸盐地层,占国家土地总面积的1/3。在岩溶地区应用水平承载桩(如抗滑桩、支护桩等)时,桩侧的不规则溶洞会对桩的承载特性带来严重影响。本文选择桩前有溶洞存在的抗滑桩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桩前存在溶洞时对桩嵌固段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根据抗滑桩不同桩身变形特性,将岩溶地区抗滑桩分为刚性桩与弹性桩两种形式,并分别建立两种不同形式抗滑桩的有限元计算模型
以疑似霉心病、疑似水心病及对应品种的健康苹果为试材,研究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技术(FT-NIR)和电子鼻技术分别结合化学计量学无损检测苹果霉心病、水心病的可行性,为近红外光谱和
随着任务复杂度的不断提升,单架无人机已经不能满足任务要求,多架无人机编队执行任务应运而生并成为国内外热门研究方向。本文基于运动捕捉系统VICON开发了四旋翼无人机室内编队控制系统,并在该系统的基础上研究了编队分散式控制、编队分布式控制以及基于深度优先搜索的编队通信重构策略。首先,开发和搭建了室内编队系统平台。主要开发了基于VICON系统和MATLAB软件的地面控制站,搭建了基于XBEE的单点对多点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输注MRL/lpr狼疮小鼠模型后是否可以减轻SLE小鼠的自身免疫反应、肾脏组织的miRNA181a及骨桥蛋白表达水平。[方法]将24只22周龄雌性M
排水沥青路面具有排水、降噪和抗滑等良好的路用性能,其性能来源于混合料内部具有连通空隙。由于我国一些季冻区存在夏季高温多雨和冬季寒冷冰冻的交替作用,由此引起的路面破
人们日渐便捷的生活方式离不开科技和工业的不断进步,在创新生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环境所遭受的破坏。为了解决生产生活对自然界水资源的污染问题,科学家们利用半导体光催化技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匮乏与人们用电需求日益增长间矛盾的加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电力行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中分布式发电在普通用户中日益普及,使其不仅是电能消耗者,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