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是中国第一部新文学专史。本论文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将其放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从新文学观、文学史观及体例结构三个方面对其展开深入考察、研究,揭示其特点与价值,同时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新的历史阶段上,以回顾姿态重审《运动史》的价值及意义,对既往的研究成果进行纠偏,并从中找寻可供当代的文学史编撰借鉴的经验教训。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引言部分对研究对象——《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作简要介绍,在回顾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目的。第一章阐述《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一书的相关历史语境。本章立足于文学史编撰这一中心议题,对20世纪30年代文学场及当时新文学史编撰的总体情况作简要概述,突出当时文学场中“文学”标准不明、新文学地位不稳、文学趋于政治化,以及新文学史编撰领域进化文学史观与唯物史观渐成主流、文学史体例安排多元化这几大特点,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史的依据。第二章运用文本细读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中反映出的王哲甫的新文学观进行深入探析。本章联系中国文学传统、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背景及王哲甫的个人经历论析王哲甫新文学观中主张文学标准随时代变动、打破新文学的语言限制、重视文学思想意识与情感表现、重视文学与个体经验的关系这几大特点。在指出其独到之处的同时,揭示其理论体系上的缺失。第三章结合胡适的文学史观,对王哲甫进化文学史观的内核展开深入阐述。在对比中,指出王哲甫进化文学史观的根本来源就是胡适进化文学史观,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王哲甫的文学史观又有所推进,对文学进化的方向进行了重新判断,指出了革命文学这一新方向。同时,王哲甫的文学史观中也存在一些唯物史观的痕迹,但进化文学史观依然是其根本,本章也基于这一结论对一些既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纠偏。第四章对《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的体例结构进行剖析。从宏观到细部,将《运动史》的结构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总体结构,由“总论”、“史论”、“创作、翻译与整理国故”、“史料”四部分组成。其中,史论与创作是全书的重心、主体,在这一部分,王哲甫采取了时序体与文体分类法并用的结构策略。在更细部的创作评论部分,王哲甫又采取了多种分类方式并行的作家排列、划分方式。本章通过揭示该书的上述体例特点,为当下的文学史编撰提供参考。第五章站在新时期文学史编撰的情境中,探讨《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中与当代学人对“重写文学史”的思考的贯通之处。从传统体式文学入史、翻译文学入史及史料搜集、应用三个角度切入,论析《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的先见之明、优长之处,为当下的文学史编撰提供新的思路、启发。结语则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对前人研究中的一些论调进行纠偏,重申《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的学术价值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