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下武志先生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政与开港市场圈》中文本的面世,为笔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常关制度、厘金制度的连续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术界研究常关的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纯常关的视角,对明清以来常关前身--钞(榷)关的研究。另一种则是,单纯海关史的研究,从近代洋关立场研究常关。学术界此种二分法研究常关,使得洋关成立而促使中国关税制度的变化(清朝常关制度的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甚微。常关研究“清末--民国常关最终被裁撤”时期,这段时间至今尚是一片空白。本文借鉴先前学者常关个案研究的分析模式,转而对扬州常关进行剖析。就扬州关的设置与发展,从其独立自主行使主权到与洋关并存的竞争,乃至主权旁落导致原有体制分化解体的过程加以探讨,揭示该关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转变而不断衰弱的历史命运。
常关与地方(主要指府一级区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研究较为薄弱而又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从海、常关的角度探讨扬州常关的设置、管理制度、运营方式及其内在机制和本土化的互渗情况。“内在机制和本土化”的问题,可以说是本篇论文的核心,是整个论文的线索,也是我这篇论文想要说明白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第一章扬州关的设置和沿革;第二章民国期间的扬州常关改革;第三章扬州常关的管关制度的写作中,都有这个问题的思考。扬州关的设置,裁撤有没有地方化的色彩?扬州关的改革,有没有地方社会的干涉?扬州关的管关制度有没有中央划和地方化的争夺?内在机制指的就是扬州常关的设置、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等,本土化当然是地方社会对扬州关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跨度比较大,在一二三章的描述过程中,没有详细说明出具体的本土化影响,所以在第四章中,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事物和扬州关作仔细的比对,考察它们之间的互渗情况。如扬州关和漕运;扬州关和镇江洋关,扬州周边厘金局;扬州关和扬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