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损脱附型防污涂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649666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水中一切设施表面的无价值的海洋生物附着现象被称为海洋生物污损。这种自然现象使船舶、石油钻采平台、海水冷却水管道等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材料的性能急剧下降,同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传统含毒剂防污涂层的长期使用对非目标水生生物造成了严重危害,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环境友好型污损脱附防污涂层是取代含毒剂防污涂层的理想选择。污损脱附型防污涂层存在静态防污效果不理想及机械性能有待提高的技术瓶颈。本文通过在污损脱附型防污涂层三维空间网络中引入氟链段及复配功能填料的方式对传统污损脱附型防污涂层静态防污性能及机械性能进行改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获得了一系列氟硅低聚物,并研究了实验条件对聚合产物的影响。以具有代表性的硅烷偶联剂与三种不同链段长度的乙烯基不饱和含氟单体为原料,采用不同的聚合工艺,制得一系列氟硅低聚物,并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反应温度,引发剂种类及用量)对聚合产物的影响规律。结合在线量热系统,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及在线红外分析等测试方法,分析含氟单体与硅烷偶联物的聚合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聚合反应通过消耗烯烃基团的自由基共聚反应获得氟硅低聚物,且反应放热集中于引发剂第一次滴加阶段。使用偶氮类引发剂、提高反应温度及引发剂用量有利于聚合产物分子量降低,分子量分布变窄。以50 wt.%丙二醇甲醚与50 wt.%二甲苯混合作为溶剂,偶氮二异戊腈为引发剂,引发剂用量为2 wt.%,反应温度为110°C时,制备的氟硅低聚物重均分子量为749,数均分子量为730,多分散性为1.025,聚合反应热为44.24 k J/mol。(2)筛选获得了多种性能优异的氟硅聚合物,并研究了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网络结构引入自制氟硅低聚物会降低涂层试样的玻璃化温度,提高涂层表面接触角。自制的一系列氟硅低聚物中,以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为含氟单体,反应温度110°C,引发剂种类为偶氮二异戊腈,引发剂用量为2 wt.%或者4 wt.%时,制备的氟硅低聚物可以提高涂层试样的拉伸性能和撕裂性能,降低涂层弹性模量。经过7个月的海水浸泡后,引入氟硅低聚物的涂层试样疏水性能保持较好稳定性,接触角由原配方的55.6°可提高到86.6°。涂层网状结构中引入的一系列市售氟硅聚合物可以降低涂层试样表面积比,提高表面接触角。十三氟辛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可以有效提高涂层的撕裂性能,相比原配方,最大撕裂力由7.54 N提高至15.20 N,撕裂强度由4.06 kg/cm2提高至9.50 kg/cm2。引入六氟己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涂层防污效果提升最为明显。引入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涂层在各方面性能均有所提高,接触角达到104.5°,最大撕裂力由7.54 N提高至10.28 N,撕裂强度由4.06 kg/cm2提高至6.39 kg/cm2。涂层硬度提高至H,且防污效果得到提高。(3)通过在污损脱附型防污涂层成膜物中,添加低粘度有机硅树脂、环保型防污剂、复配功能填料等方法,获得一系列改性防污涂层。在实海挂样8个月后,防污涂层试样中粘度为4000 c P的有机硅树脂与粘度为750 c P的有机硅树脂质量比≤9:1时表面附着的污损生物明显减少。在污损脱附型涂层中添加防污剂,除特定用量条件下外,总体会对涂层的机械性能产生不良影响,但防污剂与污损脱附型涂层的协同防污作用,使得实海防污性能相比原配方有明显提高。防污剂用量为3 wt.%的涂层试样与原配方相比,撕裂强度由4.1 MPa升高至4.3 MPa,实海挂样7个月后,涂层表面仅附着少量污损生物。将硅微粉与气相二氧化硅810以质量比例8:3混合,在涂层中添加比例为6 wt.%,获得的填料增强型涂层接触角提高至99.3°,涂层防污效果相比原配方有明显提高且防污效果可以维持11个月以上。陶瓷微球W210与W410质量混合比例为1:1,用量为6 wt.%时,获得的涂层试样多方面性能获得提升。拉伸强度由1.1 MPa升高至1.25 MPa。撕裂最大力由7.54 N提高至8.47 N,撕裂强度由4.06 kg/cm2升高至5.27 kg/cm2,硬度提高至2H。海水吸水率由1%降低至0.34%。涂层表面存在明显的毛刺突起微结构。实海挂样4个月后,污损生物附着量相比原配方涂层明显减少。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温室多借鉴农业种植温室,其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适合其生长所需光照和温度等外部条件,因没有针对水产养殖过程中需提高养殖水体温度,进行机械化操作等不同与种植业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规划设计,导致用于水产养殖领域的温室存在昼夜温差大、气水温差大、劳动生产环境差、太阳能利用率低、能耗高等问题。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低温寡照,水产养殖只能依靠外部加热设备来提高水温以维持水产生物的生长发育,成本高且不环
裙带菜和海带同为海带目褐藻,两者均是我国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藻类。在当前我国北方的养殖海区内,这两类海藻的自然群体和栽培群体通常在开放海域内同域分布。对于栽培群体,若被来自自然群体的基因“污染”,则有可能造成其农学性状改变,导致种质退化;另一方面,自然群体中含有适应了当地环境的基因型,因此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种质资源,应避免其受到栽培群体的影响。但目前,鲜有针对这两种藻类栽培群体和自然群体间遗传连通
随着贝类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要想提高养殖效益,对贝类自身调节机制的研究必不可少。在贝类养殖生态系统中,贝类的下行控制作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贝类摄食完成了物质和能量由生产者向更高营养级的传递。通过对贝类下行控制作用的研究,可以为贝类养殖活动提供更多的参考。本文在对贝类滤水能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围隔实验,以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作为研究载体,通过测定在不同养殖密度下,培养围隔水体中营养盐循环、浮游植物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重要保护器官,研究软体动物贝壳发生机制对于了解软体动物的发育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贝壳发生起始于胚胎发育早期,由背部外胚层细胞形成贝壳形成区,并继而分泌形成贝壳。贝壳发育过程中,贝壳形成区的形态发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高度保守性及一定程度的种间多样性。本研究选取了分属软体动物两个亚门的腹足纲动物笠贝(Lottia goshimai)和多板纲动物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
视觉是鱼类最重要的感觉系统之一,与其交配、躲避天敌及觅食等行为密切相关。视蛋白是视觉形成的分子基础,它与生色基团结合构成视觉形成的起始元件。视蛋白的组成与功能的多样化是鱼类视觉适应性进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鱼类视蛋白基因如何适应其生活史不同阶段光环境的变化目前仍不清楚。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早期发育经历重要的变态过程,
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自然栖息于北美大西洋沿岸,是美国重要的渔业资源。1997年,张福绥院士等人由美国引种硬壳蛤至我国,其耐温耐盐,适合我国大部分池塘养殖,目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池塘养殖贝类,养殖面积数十万亩。壳色是双壳贝类一项重要的表型性状,逐渐成为贝类育种关注的热点。在经济贝类中,壳色可影响海产品受消费者的喜爱程度和其市场价格。因此研究硬壳蛤壳色差异的分子机制,对选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是一种广泛养殖的经济鱼类,其面临的病害问题严重限制了养殖业的发展。在本文中,我们针对牙鲆补体系统开展了研究,揭示了两个重要的补体因子,补体因子3(Complement component 3,C3)和补体因子I(Complement Factor I,CFI)在补体激活及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在哺乳动物中,补体系统是主要的先天性免疫机制之一,在宿主
海洋酸化严重威胁贝类生物的生长和生存,对贝类的钙化作用、遗传繁育、免疫和生理过程均产生不利影响。肝胰腺作为重要的代谢、抗氧化和免疫组织,其对海洋酸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相关技术,系统开展海洋酸化对牡蛎肝胰腺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影响的研究。具体结果如下:通过对牡蛎肝胰腺细
深海热液、冷泉化能环境中黑暗、高压,富含硫化氢、甲烷及重金属等物质,生物对此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是国际研究的热点。眼睛是重要的视觉器官,已有研究发现其在深海动物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长角阿尔文虾是少数在深海热液、冷泉环境中均有分布的优势甲壳动物之一,仍然保留着眼睛结构,并呈现出白色眼睛和橙色眼睛两种表型,成为研究深海化能极端环境中大型动物视觉器官适应性进化的良好材料。本研究首先对生活于深海化能环境
性类固醇激素在鱼类性腺分化、性腺发育和第二性征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性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涉及一系列合成酶,如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s)、羟类固醇脱氢酶(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HSDs)等。其中,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7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Hsd17b)是关键酶类,主要作用于性激素合成的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