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西部重点脆弱生态区,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在该区域内开展以退耕还林(草)为主要措施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能有效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防治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生态效应研究对于指导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客观评价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西南喀斯特区域广西河池地区环江县为研究对象,以岩溶峰丛洼地为尺度,确定了适应于西南喀斯特区域的6种优化的退耕还林(草)生态转产模式,即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养牛、退耕还林还(草)养牛、退耕种桑养蚕、退耕种植柑桔和退耕种植板栗。以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作参照,通过样地法,对6种生态转产的退耕还林(草)模式和对照模式内设置了20m×20m样地,完成了各样地的立地条件、植被类型、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样本、土样取样等野外调查工作,同时完成了植株的N、P、K全量和Si、Fe、Ca、Mg、Al、Mn、Ti等的室内分析测试工作和0-20cm表层土壤的PH值以及N、P、K全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室内分析测试工作,并完成了实地考察.
通过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西南喀斯特区域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草)的生态效应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果:森林覆盖率、植株矿质含量、土壤N、P、K含量、水土保持率、耕地所占比重等都有所改变,从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在6种优化退耕还林(草)的生态转产模式下,区域的生态效应有了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