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是关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大事。当今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生产能力是解决口粮安全的关键所在。三江平原坐落于世界仅存的3个黑土带上,隶属于黑龙江垦区,是中国最大的国营农场分布群的重要组成,目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维持中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三江平原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滩涂集中分布的区域,其湿地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国营农场是三江平原的基本单元,本文选取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国营农场:友谊农场、洪河农场和859农场为研究区,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土地整理的共性和差异,以及长期、连续的土地整理对景观生态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总结不足、提炼经验,以进一步优化三江平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首先考证了三江平原土地整理沿革,为后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从规划设计理论、目标、内容、程序、和方法5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三个农场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旨在从规划设计的整体视角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文传统背景下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其次,基于3个研究区1985年、1995年、2004年、2014年4个时期的Landsat影像,以景观格局安全指数和生态质量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对近30a不同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分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究土地整理的连续实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稳定性和可恢复性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本文基于FAO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纲要(FESLM)和DPSIR因果分析框架构建土地整理的可持续性分析、评价模型框架,对近30a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理论体系的发展受自然资源约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演替的影响。1985年-2014年期间,3个研究区天然湿地退化明显,景观生态安全呈现出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均经历了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受损,以及土地整理的响应、修复阶段。同时,3个研究区土地整理可持续性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具有较典型的因果特征,表现为随着驱动力因素的持续提高,系统受到的环境压力也随之增大,环境压力作用到系统并导致影响因子发生变化,最终激发了可持续土地整理系统的自我调控功能,从而针对整个系统的退化趋势进行修复。通过研究,本文得出,过去以增地增粮为目的的土地整理是影响景观生态安全和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而土地整理的合理实施同样能够对生态安全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当前三江平原的土地整治应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承接国家战略赋予的区域主体功能,完善土地整治规划体系,顺应发展要求和环境约束,准确把握土地整治定位,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同时,发挥土地整治的生态修复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