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于中日两国而言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世纪。在中国,20世纪初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民众带来了民主自由的新曙光。同样,日本自19世纪中后期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民主自由观念亦日渐深入人心。在两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女性解放思想逐渐进入人们的视角,成为文学家着力捕捉与表现的典型题材。中日两位文学大家巴金与岛崎藤村在其同名作品《家》中曾就该主题作过不同程度的探讨。
巴金的《家》发表于1931年,主要通过对封建大家族——高家兴衰跌宕过程的描写,表现了五四运动后封建制度的挣扎与松动,见证了中国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的历程及当时民众的思想变化。巧合的是,岛崎藤村早于20年前的1910年即开始在读卖新闻上发表同名小说《家》。岛崎藤村的《家》主要围绕小泉家与桥本家两个日本旧家庭的兴衰展开。该作品作为岛崎藤村的第三部小说作品,为岛崎藤村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中的自然主义写法和现实主义精神至今仍为诸多日本文学评论家津津乐道。同样以“家”为主题的中日同名小说《家》,不仅为后人研究巴金与岛崎藤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本线索,也为人们探究20世纪中日家族制度发展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从对两篇小说的比较分析中,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作者的生活与创作精神,同时也能获得有关作者女性观的启示。
纵观先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日本文学界对于此二位作家的比较研究可谓微乎其微,中国文学界对相关主题虽有所涉足但观点大同小异,很少有研究者从两部作品的新女性形象入手进行分析。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两部作品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琴和俊,不仅同时映射出20世纪女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且各具特色,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尝试通过对两篇《家》中两位新女性形象的比较解读,探究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与人文精神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希冀读者对作家与作品能有一个全新认识。在分析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文学中主题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探究两位作家对新女性这一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进一步讨论作家各自女性观的不同影响,进而揭示作家各自的创作思路和风格。
第一章主要由两小节构成。在第一小节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同名小说《家》中两国家族制度的异同,对中日两国的某些相关家族制度作了简要的介绍。如在第一节中,首先对中日两国文化中的“家”的概念作了澄清。同样称“家”,中国多取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家庭宗族之意,而日本的“家”概念则包含了万世传承永继不灭的地缘理想。第二节分别就两部作品的创作与主题思想作了简要介绍,并于最后讨论了这两部同名作品是否存在继承或影响关系,帮助人们认识这两部作品。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两部同名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分析时分别以巴金《家》中的琴及岛崎藤村《家》中的俊为核心,深入探讨了两位女主人公在封建旧家庭中表现出来的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第一节属于人物介绍部分,主要介绍了两位女性的身份以及在家中所处的环境。在第二节中,主要从生活状况、未来道路的选择以及结婚对象的选择等方面对两位主人公进行了比较分析。由此可以看出,两位女性均具有难能可贵的自我意识和反抗压迫的抗争精神,而巴金笔下的琴尤其值得称道。
第三章为原型探究部分,即讨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分别受到哪位现实人物的启发创作了两位女主人公。笔者认为通过对原型与小说形象之间差异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家的创作目的和深意。巴金曾在创作回忆录——《和读者谈谈〈家〉》中明确提到过创作琴这一形象正是从自己的一位表姐身上获取的灵感。而在第二节探究俊的原型时,通过大量比较阅读和论证发现,俊身上不仅存在藤村长兄秀雄之女的影子,还具有其二哥广助次女的精神。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俊在小说中被定义为长兄之女,然而实为另一侄女。
第四章主要承接第三章,就两位新女性形象的出场进行了讨论。第一节中,首先讨论了作者创作叛逆女性形象的原因。客观方面,主要源自五四运动及明治维新后中日两国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主观方面,两位作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创作该小说时已经具有某种程度的女性解放意识。在第二节中,主要就作家对原型实施改造的原因作了简要探讨。巴金在创作时赋予了琴更激烈的抗争精神主要出于控诉旧体制的需要,而岛崎藤村在创作时对俊的改编不仅意在表现日本家族制走向衰落的事实,也是出于他企图遮盖与另一侄女不伦之恋的考虑。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通过对两部《家》中两位新女性形象以及小说形象与原型形象的比较解读,探究社会时代背景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时分析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精神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影响。新女性——琴和俊处于相似的时代背景之下,均具有了自我解放精神,而作家的女性观念及创作目的又使其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