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不败”:华语电影中跨性别形象的文化解析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mprinth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不败”是华语电影中的一个典型的跨性别形象,由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塑造,并因徐克的电影改编而大放异彩。金庸把“东方不败”塑造为一个历史上宦官专权的缩影,一个妖异的易性恋者;徐克则把“东方不败”解读为一个在阳具、权力、身份、爱情之间矛盾而又徘徊的痛苦隐喻,一个游走于阴阳两极之间的美丽化身。由于东方不败身体上的残缺,其身份在政治话语和性别话语中都有着丰富的阐释空间。   在不同社会时期,受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性别观念的影响,银幕上的跨性别形象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而由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则几乎涵盖了华语电影中跨性形象的所有性别/性相/性向特征。因此,本文以“东方不败”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来深入解读华语语境中跨性别形象表达的文化渊源和审美特点。   尽管在父权文化体制之下,“东方不败式”跨性别主体一直处于被异化的边缘位置,但跨性别亚文化在人类历史演进中一直有着自己的话语空间,并且有着深厚的宗教渊源、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悠久的艺术传承史。同时,在社会文化空间和戏剧戏曲等艺术空间中也一直存在着跨性别审美的常态。而在后现代语境中,随着传统性别机制的逐步消解,跨性别社会风尚的不断演进,“东方不败式”跨性别人群有了更多的话语空间,在银幕上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表达。
其他文献
中国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拿来。绘画艺术从形式技巧的模仿到中西文化和审美意识融合,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西方美术思潮自身的更替,民国时期,现代主义艺
从2005年“超级女声”开始,“粉丝”时代来临,开启了全民娱乐的新时代,众多草根明星冉冉升起。随着“玉米”、“凉粉”等粉丝团体的成立及其为明星宣传所引发的海选奇观、短信
重庆电视台青年摄制组成立于1983年,在随后的四年时间里,青年摄制组共创作了四部具有较大反响的电视单本剧作品,特别是《巴桑和他的弟妹们》以及《希波克拉底誓言》,这两部作品曾
艺术发展与其身处的社会形态、思想流派、审美意识息息相关。在清朝特定的时代背景、政治导向的促使下,行草书发展彰显出异于其他朝代的审美走向。碑帖并进成为清代行草书发
汽车消费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奢侈品消费转变为今天一般富裕家庭的大件物品消费,汽车已经越来越多的开进寻常百姓家庭,从而有一部分车型转变为家用车。从100多年前的福特“T”型
期刊
期刊
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黑暗题材的艺术创作,其表现内容和精神意蕴随时代而变迁。在绘画领域中,从最初对人类生理生命的关注到对人性思想的剖析,从反映宗教教义到对整个社会的反
近几年来,一批海外中国艺术家们的作品在国际市场上走红并得到了西方的热捧,谷文达是这批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拟从文化身份入手,结合文化认同理论及第三空间理论,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