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是我国名贵淡水经济鱼类之一。长期以来对河川沙塘鳢的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学、胚胎发育、器官发育等方面,但关于河川沙塘鳢生化组成和营养代谢方面的研究还较为匮乏,尤其是关于河川沙塘鳢早期发育阶段即仔鱼、稚鱼、幼鱼三个发育时期的生化组成和营养代谢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河川沙塘鳢为研究对象,对其仔鱼(10日龄)、稚鱼(20、30、40、50日龄)、幼鱼(60、70、80、90、100日龄)三个发育时期的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考察,拟为河川沙塘鳢野生资源保护、河川沙塘鳢人工饵料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仔鱼期,河川沙塘鳢生化组成中水分含量非常高,达到92.31%,到达稚鱼期,身体水分含量开始不断降低,从稚鱼期开始的87.90%下降到结束时的82.13%左右。而蛋白质含量不断增加,到达50日龄时高达10.32%。脂类物质的含量从仔鱼期向稚鱼期转变时大幅增加,到达8.30%,后随着蛋白质的增加开始不断降低,到50日龄,稚鱼期即将结束时降至3.99%,到幼鱼期时,随着摄食量的逐渐增加,生长速度也随之加快。60日龄时,水分含量从稚鱼末期的82.13%又降至79.10。而蛋白质含量持续增加,达到15.66%。整个早期发育阶段蛋白质的含量不断增加,而脂类物质的含量则不断下降,到100日龄时含量已经降到0.67%。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河川沙塘鳢处于早期发育阶段,主要储能和功能物质都是蛋白质,在此阶段,相对于蛋白质,脂类物质所发挥的作用较小。 2.整个河川沙塘鳢的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鱼体内共检测出饱和脂肪酸10种,不饱和脂肪酸20种,而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随发育的进行不断变化。在整个发育历程中,鱼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在40日龄时达到顶峰,然后又小幅度降低,达到稳定;而饱和脂肪酸含量则先有所降低,后又缓慢上升,达到稳定。发育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一直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到达幼鱼期时(60日龄),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基本保持稳定,表明鱼体到此阶段,其相应的组织和器官可能已经发育成熟,对脂肪酸的需求保持相对稳定。在仔鱼期以及稚鱼早期,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很高,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较低,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单不饱和脂肪酸逐渐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逐渐升高,到幼鱼阶段时,两种脂肪酸含量比较接近,而且趋于稳定。这可能都与幼鱼阶段河川沙塘鳢的食物结构以及相对应的组织和器官的发育程度有关。n-3/n-6脂肪酸比值在仔鱼期时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进入稚鱼期时大幅降低,然后又逐渐提高,到40日龄的稚鱼时达到顶峰,随后又不断下降,到幼鱼期时稳定下来。n-3/n-6脂肪酸比值在进入稚鱼期的剧烈波动可能与其营养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转变以及稚鱼期不同器官的异速生长有关。 3.早期发育过程中河川沙塘鳢鱼体含氨基酸的种类保持不变,而含量随发育的进行不断变化。期间检测到鱼体含有Tan,Asp,Tyr,Ser,Glu,Gly,Ala共7种非必需氨基酸,以及Val,Met,Ile,Thr,Leu,Phe,His,Lys,Arg9种必需氨基酸。此外,虽然必需氨基酸种类高于非必需氨基酸,但其含量与非必需氨基酸非常接近,且伴随整个发育阶段。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Lys)含量一直最高,保持在5.11%与6.575%之间波动;而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维持在8.326%与10.742%之间,甚至高于任何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这与以往大多数研究结果一致。河川沙塘鳢仔鱼期时,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低,到稚鱼期后有所升高,然后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直到幼鱼早期(60日龄)有所提高,然后到80日龄和90日龄的时候有所降低,到100日龄时又有所提高,这些氨基酸含量的不断变化也是对鱼体氨基酸需求的反应。由此,河川沙塘鳢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在其养殖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避免氨基酸添加的不足和不均衡,也要根据其不同发育阶段对氨基酸的不同利用需求,采用不同的添加量和配比方式,这样才能保证鱼体的健康,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