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注意到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强化经济周期过程中的作用,发现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信贷周期理论作为探索该影响最重要的理论内容之一,假设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不完美、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信贷冲击通过金融市场的内生机制被放大,从而影响银行与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融资条件和投资水平,进而加剧经济波动。
本文研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与信贷供给之间的关系。从信贷周期角度切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总结,发现国外研究自90年代开始运用实证方法检验银行贷款渠道是否存在,近年来的研究侧重于考察银行个体异质特征(如银行资本金、流动性、组织结构、违约风险等)对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发现个体异质特征在货币政策传导于银行信贷供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能够对一国的信贷总量产生影响;在长期与短期情况下,资本监管对信贷总量的影响不同;资本监管对银行贷款渠道的影响具有非对称特征,与货币政策性质相关;基于风险调整的资本监管要求能够增强信贷供给的顺周期特征。在回顾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历程与信贷管理制度变迁之后,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增长模型,利用2001-2010年13家商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1)影响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增长率的因素包括: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资本监管压力变量、不良贷款率、净利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资本监管改革变量、银行产权类型变量;(2)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资本监管压力能够对下期信贷增长率产生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资本充足率对贷款增长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本监管压力(资本充足率约束)对信贷扩张的影响呈现不对称特征;(3)4大国有银行和9家股份制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下的信贷行为不尽相同。在巴赛尔协议Ⅲ出台和中国资本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资本充足率监管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约束效应越发显著。为尽量减少资本监管通过银行信贷供给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冲击,提高银行稳健经营能力,需要商业银行、监管当局和货币当局的共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