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陈日新教授针对过敏性疾病,提出的“无虚不作敏”的学术思想,采用热敏灸治疗过敏性疾病达到扶正息敏的临床疗效。大量循证研究显示,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AR)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有独特的疗效优势。但是内在机理尚没有阐明,相关研究也比较匮乏。因此,本研究从经典免疫致敏角度,探索热敏灸调节过敏性鼻炎Th1/Th2免疫失衡机制。目的:以Th1/Th2经典免疫机制相关细胞因子为切入点,运用HE切片染色、ELISA、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探索热敏灸减轻AR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以及对AR大鼠鼻腔局部免疫环境的影响,为解释热敏灸干预AR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根据Excel表格RAND函数生成随机序列,按照体重大小,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致敏方法:采用经典的卵蛋白(OVA)致敏法构建AR模型。在正式造模前有为期14天的致敏,OVA 0.3mg、氢氧化铝30mg、生理盐水1ml,三者经高速振荡后混匀,进行腹腔注射。从第15天起,用OVA配制5%的溶液滴鼻,激发10天,每只大鼠予以OVA混悬液50μl(侧·天)。在28天的干预阶段中,予以5%OVA隔天长期缓慢滴鼻25μl(侧·天)。空白组(K组)用生理盐水代替OVA进行滴鼻。建模成功后,造模组50只随机分为艾灸治疗组30只和模型组10只、西药组10只。艾灸组悬灸“肺俞”穴,1次/天,40min/次。在大鼠尾根部测温,5min一测,并记录。艾灸治疗组根据大鼠尾温变化,有热敏灸感的为热敏灸组,无热敏灸感的为非热敏灸组。西药组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按50μg(侧·天)滴鼻,1次/天,共28天。实验期间随时注意大鼠的生活状况。制作切片观察鼻黏膜改变。ELISA法检测IFN-γ、IL-12、IL-4、IL-5、IL-13、Ig E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鼻黏膜IL-4、IFN-γ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亚群细胞比例。结果:1.大鼠行为学评分:干预前,造模组行为评分(5.44±0.50)均达到或超过5分,表明造模成功。治疗措施完成后,西药组(2.9±0.57)、非热敏灸组(3.3±0.67)、热敏灸组(2.8±0.42)与模型组(5.1±1.29)对比,评分均与干预前降低,但治疗组在干预后,评分低于5分,低于模型组。这表明经治疗后,各组大鼠AR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鼻黏膜HE染色病理学观察:大鼠黏膜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黏膜上皮组织增厚,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结构紊乱坏死、不连续。空白组上皮细胞排列整齐,黏膜组织结构清晰,无明显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其余各治疗组经过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明显减少,仅有轻微毛细血管扩张。3.血清ELISA检测结果:3.1促进炎症反应细胞因子:(1)Ig E: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经干预后,血清Ig E含量减少。西药组、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比较,热敏灸组Ig E含量比西药组、非热敏灸组低,表明热敏灸治疗后,更能降低大鼠血清中Ig E水平。(2)IL-4: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模型组降低,提示治疗有效。与西药组相比,非热敏灸组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IL-4含量比非热敏灸组低。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数值差异无意义,表明热敏灸与西药均可降低血清中IL-4含量。(3)IL-5:经治疗措施干预后,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西药组与非热敏灸组比较,两组数值差异无意义。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促炎细胞因子IL-5水平热敏灸组低于西药组,表明热敏灸可以降低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5水平。(4)IL-13:经治疗措施干预后,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IL-13促炎细胞因子含量减少。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统计学有意义。非热敏灸组大鼠IL-13促炎细胞因子含量高,与热敏灸组比较,统计学有意义。表明三者均可降低IL-13水平,但热敏灸优于西药组和非热敏灸组。3.2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因子:(1)IL-12:经治疗措施干预后,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IL-12增多。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相比,两组数值无统计学意义。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两组数值差异无意义。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比较,热敏灸组IL-12含量较非热敏灸组高,表明经热敏灸干预后,增强IL-12抑炎细胞因子分泌。(2)IFN-γ: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IFN-γ的含量均较模型组升高。与西药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大鼠IFN-γ抑炎细胞因子含量差异有意义。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比较,两组抑炎细胞因子数值差异有意义。表明经热敏灸、西药和非热敏灸治疗后,均可增加血清中IFN-γ含量,但热敏灸更能增加IFN-γ的分泌。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大鼠鼻黏膜中IL-4表达下降,IFN-γ表达明显增多,表明热敏灸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Th1/Th2免疫失衡。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大鼠外周血中,模型组CD3+CD4+Th1细胞百分比最低,为4.30±0.52。干预措施完成后,西药组(6.30±1.47)、非热敏灸组(6.11±1.10)、热敏灸组(7.06±1.39)外周血中抑炎细胞因子百分比不同程度上升,与模型组差异有意义。表明干预措施有效。西药组、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相比差异有意义,表明热敏灸比西药更能增加大鼠外周血中Th1细胞相关抑炎细胞亚群百分比。模型组外周血中CD3+CD4+Th2百分比为4.43±2.80,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意义,三组促炎细胞因子百分比不同程度降低。表明干预治疗后,外周血炎性细胞减少。西药组、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三者均可降低大鼠外周血Th2细胞促炎细胞亚群百分比。结论:(1)热敏灸可以明显改善AR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减少AR大鼠打喷嚏、抓鼻次数。(2)热敏灸可以减少AR大鼠鼻腔毛细血管扩张,减少炎症细胞浸润。(3)热敏灸可以减少AR大鼠血清中Ig E含量,减少Ig E的合成。逆转Th1/Th2免疫失衡,降低Th2相关促炎细胞因子(IL-4、IL-5、IL-13)含量,增加Th1相关抑炎细胞因子(IL-12、IFN-γ)含量,减少大鼠鼻黏膜中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改善AR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