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有关金融问题的广阔研究领域中,金融中介机构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较不成熟的阶段。从理论发展史来看,在古典经济学中,没有系统的金融中介理论,经济学家们既不对金融中介的产生进行理论解释,也不看重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不会关注到金融中介机构自身的效率与竞争问题。经济学家对金融之于经济的作用加以关注之后,金融中介理论研究才逐步得到发展,加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兴起,进一步丰富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手段。但是我们看到,现实中金融中介的发展与演进速度甚至远远超前于理论的解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金融中介机构纷繁的组织形式与功能演进、以及金融中介的竞争结构与绩效的持续演变等等,促使金融学家发现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诸多缺陷,相关理论得以不断地修正和推进,使之成为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金融中介理论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不仅在发达金融体系中存在,在中国较不发达的金融体系中甚至更为迫切。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许多有待理论解释的现实问题。以投资银行业为例,高效率的动态竞争结构尚未形成,国内投资银行规模的有效边界模糊,行业整体仍然缺乏良性的自我调整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而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化”、信贷(或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以及存款的证券化等趋势,共同导致了投资银行和其派生的各类投资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因此,对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银行业——的运营绩效与竞争结构问题及相关的管制问题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看,运用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中国金融中介机构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加以解释,以及通过对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实证分析来推动认识的深化,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全文包括四部分,共6章。第1部分是第1章导论;第2部分是第2章,这部分回顾和梳理了关于金融业结构与绩效研究的现状;第3部分包括第3、4、5章,这部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投资银行业的结构、绩效问题进行考察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第4部分是第6章,主要探讨了投资银行业政府监管对投资银行业的影响效果及金融监管的制度创新方向。第1章:导论当回顾有关金融机构研究文献时,可以发现对投资银行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并且理论研究也滞后于实践发展。本部分在理论回顾基础上,提出中国投资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的必要性与研究框架。回顾国外有关投资银行业产业特征的研究成果,数据证明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与传统理论看法不同的现象。第2章:金融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相关研究传统的SCP范式在用于投资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绩效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来者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和修正方法。如有效结构假说、X—效率假说、规模经济假说、范围经济假说等等。尽管经济学家试图从各种角度解释产业结构的演进、绩效的变化以及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议,这进一步导致了不同的规制制度和政策。第3章: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根据美国管理学家麦克尔·波特的产业竞争五因素论,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可以通过对以下因素的分析来确定:产业中的现有竞争者、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对上游厂商的议价能力、对下游(客户)的议价能力。通过对这五方面的数据与行业实际状况的分析,可知中国投资银行业存在集中度偏低和行业内竞争过度的问题。第4章:投资银行业绩效评价及影响绩效的因素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对我国投资银行绩效状况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效率不高。尤其是与国内外研究者针对商业银行效率问题进行的参数分析方法所得出的样本效率状况相对比,国内证券公司样本的成本效率、标准盈利效率和替代盈利效率的平均值显著偏低,尤其在赢利效率均值方面的差距更为显著。在规模经济和效率的关系方面,绩效测度也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部分还从战略、战略实施和环境三方面出发,分析了国内投资银行效率水平和效率结构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第5章:投资银行业结构与绩效变化——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主要观察了美国投资银行的结构与绩效变化状况,以美林证券公司为例对结构、行为和绩效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中外投资银行在上述方面的差异,而推动组织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业务创新将有助于缩小竞争力方面的差距。第6章:监管对行业结构和绩效的影响及监管改革初探基于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自由竞争与金融稳定的两难抉择、金融市场的严重信息不对称、投资银行的特殊中介机构性质等依据,各国政府通常对投资银行业实施较为严格的政府管制与监管。回顾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政府监管深刻影响了投资银行业的产业结构和绩效,而在行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政府监管与监管的变革仍将是左右行业运行轨迹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