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主体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le_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腐败行为是一种权力异化的现象,是“权力和私欲结合而生的罪恶之子”1。贿赂犯罪作为一种严重侵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和国家公务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犯罪,是与人类社会共存的现象,是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自近代以来,贿赂犯罪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在各国经济犯罪中都占有突出比例。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来,贿赂犯罪在我国呈多发态势并呈现了新的特点,如各种犯罪主体联合作案就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受贿犯罪形态,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受贿犯罪打击力度的加大,当前一些狡猾的受贿犯罪分子,大多自己不亲自出面接受行贿人的财物,而由其配偶、子女、情人等出面代为接受财物,而且实施手段更加隐蔽和智能化,使受贿犯罪显得更为复杂。原有的法律惩治体系和社会预防体系显得相对滞后。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这些受贿犯罪的的认定也经常会出现分歧,导致对贿赂犯罪的防控出现漏洞和薄弱环节,这对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十分不利和危险的。本文拟就受贿罪主体中备受刑法理论界与司法实务部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一些探讨。第一部分,受贿罪主体的历史演变。在该部分中,主要以我国建国以来的立法演变为线索,结合国外相关立法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受贿罪主体所经历的复杂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受贿罪主体从1952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中按贪污罪论处规定的人员到1979年刑法规定的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在1988年《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规定的受贿罪主体是在82年《决定》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而97年刑法典又把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与受贿罪相分离,目前《刑法修正案(七)》又增加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第二部分,受贿罪主体的基础研究。该部分首先从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出发,确定了国家机关范围,明确了从事公务的具体特征,为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树立了评判标准。接着,本文从国有公司、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相关概念认定入手,对准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进行具体论证,第三部分,受贿罪共同犯罪主体研究。该部分首先对共同受贿罪的主体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分别从纯正身份犯之间共同受贿问题与纯正身份犯和非纯正身份犯之间共同受贿问题两方面对受贿罪共同犯罪主体进行了探析。具体到纯正身份犯与非纯正身份犯之间共同受贿问题,先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的共犯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笔者在对肯定说与否定说的评析基础上,认为肯定说是比较合理的。接着笔者结合刑法学理论,对非国家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几种混合类型进行了相关分析。另外,在第三部分的结尾,结合《刑法修正案(七)》以及《罪名补充规定(四)》的出台,对国家工作人员与特定关系人之间的受贿情形进行了简要说明。
其他文献
该文以中国主旋律电影朝主流电影发展这一现象作为切入点,把中国主旋律电影放置在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大历史背景中,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加入WTO、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为分
本文全面反思了以4PS为核心的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在旅游业应用中的局限性。文章立足于现代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以7PS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营销体系和旅游业服务营销管理的四大策略,总
尾矿库是矿山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的危险源,它的安全运行在整个矿山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尾矿库数目
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为了防止沥青路面水损害,满足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许多工程采用石灰岩、玄武岩等集料作为沥青混合料的集料。片麻岩、花岗岩和砂岩等酸性集料由于与沥青
历史实践证明,纵观整个外交实践,一国的外交政策需要贴近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以适应不同的挑战和维护国际利益的需要。战后,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的关
本文对张锦池先生否定吴承恩对《西游记》的著作权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本文认为,《西游记》的主旨在于高度弘扬主体人格的同时又要求人格的自我完善,而这一思想明显来源于明代心
作为维护公众利益、优化土地规划方案的手段,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越来越深受关注和重视。鉴于目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不平衡、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的现状,文章从公众利益表
基于协同学理论,运用哈肯模型,建立了能源-经济-环境(energy-economy-environment,3E)系统的演化方程,并以中国的30个省份为样本,分别对我国3E系统在2000~2005年和2005~2010
变速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无级变速能够实现充分利用发动机性能,提高燃油经济性及污染物排放。本文研究的功率分流无级变速系统在利用了无级变速单元的无级变速特性的
节能减排是我国目前创建资源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针对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许多容易被人忽视的耗能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