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世纪90年代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电影和近年来的新生代青春电影热潮为研究对象,探究青春电影中的青年文化现象及青春电影的美学风格,通过比较分析力图,从中发现两代青春电影之间的文化变迁,探讨当下青春电影的青年文化属性。文章首先对青春电影、青年文化性、亚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出现了两次青春电影热潮:第六代导演青春电影和新生代青春电影,并且这两次热潮都与青年文化息息相关。第六代导演追求新写实主义的以真为美,融合荒诞化创作,同时他们的青春电影明显呈现出青年亚文化的边缘性、反抗性等特点,电影的主角通常都是生活在县城、城市边缘的青年小人物;一些作品对摇滚乐进行了深刻描绘,青年人在摇滚乐的疯狂演奏中想象性地表达了个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叛逆;电影揭露了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暴力、死亡、情欲不满等残酷现象;电影也表现了当时青年精神上的惶惑和寻找精神之父的现象。新生代青春电影由于受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等影响较深,青年亚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商业收编,这一时期的青春电影通过场景化的重建和仪式化的呈现形成了一股青春怀旧的风潮;同时这些作品不再着意关注城镇或城市边缘,一改过去的反城市化策略,开始将时尚化、欲望化的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推上主银幕,以作为故事发生的承载空间。青春电影在公共性的环境中,以一种游戏性的、喜剧的方式,对关于性的话语进行了呈现,将其从传统的的意义中剥离,而情欲应有的严肃性、私密性也因此而荡然无存。并且其中一些影片以女性视角来建构故事、塑造形象,关注女性青年的生活境遇及观念,为现实中女性的自我认识和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意义。可以看出,从第六代到新生代,青春电影从“青春残酷”走向了“青春消费”,青年亚文化的反叛性、边缘性等削弱,青春电影的市场化、欲望化等特点凸显,青春电影的价值导向也出现了一定问题,如过于强调自我个性、忽视社会责任,情爱泛滥、物质至上,人情冷漠、勾心斗角等。青春电影的观众主要是80后90后,青春电影在艺术化地呈现当代青年文化的同时,也应在价值导向问题上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