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材料由于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它暴露于环境中的机率也大大增加。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口服、呼吸、皮肤暴露等方式进入人体,增加了对人体造成毒害的风险。目前已有研究发现一些纳米材料造成肺毒性、肝毒性、肾毒性,或者免疫系统毒性。 纳米材料不管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其最终都是进入血液,并随血液循环进入脏器,最后通过乳汁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这就是纳米材料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 纳米材料的毒性与这个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也和这个过程相关,因此对纳米材料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很有必要。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生物吸收和分布有直接的影响。研究报道,纳米材料的大小、形状、电荷、表面修饰等性质都会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过程。但目前关于影响纳米材料生物活性重要因素之一的不同亲疏水性是如何影响生物吸收和分布的过程,尚未见报道。 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以金纳米为研究模型,探讨了不同亲疏水性对其小鼠体内吸收及分布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为不同亲疏水性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合成和表征。首先利用两种不同亲疏水强度的有机小分子,通过调节其相对比例,使得合成的功能化金纳米材料呈现不同的logP,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zeta电位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手段对其形貌、尺寸、性能进行表征。通过碘切后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金纳米材料上的配位体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测定金纳米的LogP,通过动态光散射仪和紫外光谱测定金纳米材料在不同时间和不同pH下的稳定性。 论文第二部分研究了在口服暴露途径下金纳米材料亲疏水性对其小鼠体内吸收及分布的影响,同时用尾静脉暴露方式作为对照来粗略研究口服的吸收利用度。通过等离子体电感耦合-质谱(ICP-MS)方法定量暴露不同时间点后血液和脏器中的金含量,来探索纳米材料的不同亲疏水性影响其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和分布的规律。 通过对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口服暴露下,三种纳米材料在血液中的含量很低;而在器官中的差异,大部分器官没有显著性差异;在0.5h和6h时小肠和肺部则显示出了显著性差异,亲水材料在小肠和肺部中的积累比较多,疏水材料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米材料在体内被逐渐排出体外。尾静脉暴露下,在所有脏器中,肝脏和脾脏中分布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