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震建中村落生产-生活空间的整治模式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据统计,中国因各类自然灾害的死亡人口中,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4%,而我国80-90%的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人口多、基础建设差、抗灾能力低等因素,致使地震的侵袭给农村带来及其严重的危害。为了在震后快速有效地进行农村地区震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震后农村地区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同时提升震后村落的防灾能力,就需要在震后重建中对村落重建进行相关研究。   论文首先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对国内外发生地震情况的认知以及震后重建工作的学习,吸取国内外震后重建的宝贵经验教训。论文主要分三部分对村落生产-生活空间模式进行研究——“生产”发展、“生活”保障、“生命”安全。   首先从“生产发展”入手,亦即是村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对村落震前震后的人口、就业情况、收入、用地等进行数据分析,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震后工作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游客和知名度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预测震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同时也会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村落管理模式提出一些建议。其次是“生活保障”,主要是指村落的空间布局。从村落的整体结构开始,一直研究到住宅区的布置形式以及商业的布置形式,再细化到建筑的组合形式乃至建筑的单体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影响规划设计的各种因素(其中不乏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分析,再综合得出各层面设计的规划建议。同时结合考虑村落的公共服务中心设置以及绿化开敞空间规划,得出一个总的规划建议。第三是“生命安全”,即村落的防灾减灾规划。结合农村地区的特色以及村落空间布局的特性,为村落重建中防灾减灾规划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包括硬件上的设施建设以及政策和意识上的提升。同时这些规划措施也会反过来对村落空间产生一定的指导和影响,会反馈在村落空间布局上,甚至对产业的发展也会提出一定的要求。   最后,在对村落空间模式研究进行理论分析后,将以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结合实际工程阐述理论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希望通过对灾后重建村落空间的模式研究,为防震减灾以及震后重建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也增强人们对防震减灾的认识,从防震减灾中吸取经验教训,提升村落乃至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为抵御未知的自然灾害做好理论及实践的准备。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组合以怎样的机制促进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全球城市’化”。本文试图揭示发展中国家中心城市的“造城”现象与其全球城市愿景之间的内
学位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城市化进程加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风气影响下的家长对学前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并且改革开放后国外先进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入中国也使我国
针对中国当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着眼当今国际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思考如何将忽视遗产与其周边自然环境关系的孤立式保护转变为遗产与自然一体化的保护,如何将
扬州地区住宅与特定的地域背景紧密关联,其发展演变机制沿袭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特征,其历时性与朝代更替和城市发展的起伏变化相一致,但作为人们居住的物质
本文初步探讨了1988~2008六届夏季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尝试建立横向类比的研究方法与观点。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系统研究,总结相关经验,探索分析奥林匹克公园在规划
城市本身是一个多元并存、不断变化发展的系统,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集中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的特殊单元,也是历史街区复兴的动力源泉。而当今一些对待历史街区静态、单一
随着人类城市居住环境不断地受到污染,特别是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比以往更加密切的关注环境问题。提倡使用清洁环保燃料便是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比如,C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