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的“水误事件”等使得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通过对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而发展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逐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我国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也意识到工业化的大规模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冲击,因此环境保护在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但“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理念仍旧存在于我国的各个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治理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由于我国政府清楚意识到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致力于经济的绿色转型,从而优化产业结构。2007年,《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发展绿色信贷来支持排污与减排的项目,用信贷来控制企业和项目中的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实施内容。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明确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2016年,我国在G20峰会中将绿色金融引入二十国集团议程。现今,绿色金融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产业必然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简单分工向精细分工、低端向高端转变,而绿色金融现已成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手段。“风吹草地现牛羊”和“蓝天白云”自古以来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代名词,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内蒙古作为我国北部边疆的资源大省大力发展以资源消耗为主的高排放、高污染的重工业,以及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行,中东部地区“两高一剩”行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内蒙古的环境承载力在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数量的增长中逐步向承载力的限度边缘逼近,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在中央政府重视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自治区紧跟党中央的指示,努力将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屏障,而绿色金融的开展也为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提供了多种途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扩张,成为自治区经济快速向绿色化转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的重要抓手。本文在理论部分优先对绿色金融和产业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状况、相关涵义、理论进行了梳理与界定,之后分析了绿色金融在资本融通、产业整合和风险防范三大机制下对优化产业结构起到的作用。然后在对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演化进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自治区泰尔指数和其趋势,分析得出自治区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呈现不合理状态,需要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自治区绿色金融发展在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和金融机构变革三方面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分析了绿色金融对自治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现状,并阐述了自治区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向优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证方面,由于内蒙古绿色金融的发展以绿色信贷为主,因而文章通过构建绿色信贷占比、高耗能产业利息支出占比与三次产业比重的灰色关联模型,定量分析出自治区绿色信贷占比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的关联性最强,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关联性次之,而高耗能产业利息支出占比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关联性最强,综合分析得出,在内蒙古自治区加大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将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优化第二产业的发展模式并相应提高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而提高第二、三产业的占比,这符合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因此,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绿色金融对内蒙古产业结构有优化的作用。最后在实证结论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