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疲劳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sentSc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防工程和抗灾抢险活动中,重载车辆需要通过桥梁、涵洞等基础设施,为此,结构构件如梁、板、柱等应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传统的粘钢加固法因受界限配筋率的限制,对结构承载力和刚度的提高幅度有限,但对于能大幅度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增大截面加固法,其对结构的自重影响又较大,且加固过程中需要进行湿作业,施工和养护的周期又较长,两者均不适用于国防工程和抗灾抢险工程。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施工工期短,操作便捷,节省人力物力的快速大幅度提高工程结构承载能力的加固方法——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法。该项加固技术只需用螺栓和结构胶将U型钢腹板与混凝土梁侧面连接,且U型钢底板与混凝土梁底面之间不进行混凝土填充,呈箱形空间结构,减轻了结构自重。加固后所形成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能够充分发挥钢材的受拉性能和混凝土的受压性能,同时使得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但目前尚未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与设计方法来指导该技术的应用,鉴于此,课题组对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混凝土梁的基本力学性能开展了研究,本文着重对其中的抗弯疲劳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包括:1、完成了 2根梁的静力加载试验和10根梁的等幅疲劳加载试验,其中包括1根未加固对比梁的静载、1根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梁的静载、1根未加固梁的疲劳试验以及9根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梁的疲劳试验,研究了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混凝土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与破坏规律。试验表明:1)采用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梁,在静载和疲劳荷载作用下,U型钢与混凝土梁均能较好地协同工作;2)与未加固的混凝土梁相比,加固后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可以显著提高承载力及刚度,大幅延长疲劳寿命;3)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梁的疲劳破坏,首先在U型钢底板一侧焊趾处产生裂纹,此后疲劳荷载继续循环2~6万次,该裂纹扩展使得U型钢的底板和受拉区腹板全部断裂,之后受压区腹板与混凝土梁迅速剥离,且同时受压区混凝土破碎。2、分析了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混凝土梁在静载和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1)加固后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在静载和疲劳荷载作用下,其横截面应变均较好地符合平截面假定;2)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混凝土、钢筋及钢板的材料应变和构件挠度的发展均遵循三阶段变化规律;3)根据试验结果和理论推导,提出了静载作用下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计算公式;4)根据疲劳荷载作用下加固梁受压区边缘混凝土的应变发展规律,探讨了疲劳荷载作用下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混凝土梁受压区边缘混凝土累积残余应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3、在探讨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混凝土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挠度发展规律和刚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基于钢筋混凝土梁刚度解析法和钢-混凝土组合梁折减刚度法对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梁的短期刚度和疲劳刚度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及公式,同时提出了残余挠度变形系数来计算疲劳荷载下加固梁的挠度,研究表明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4、基于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统计了在不同参数设计下该类加固梁的疲劳寿命分布规律,并以累积损伤值的计算为基础,分析了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混凝土梁的疲劳累积损伤发展过程;基于损伤力学理论,通过对梁刚度衰减规律的分析及疲劳损伤的计算,提出了基于刚度退化的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混凝土梁疲劳寿命预测的方法;同时基于名义应力法,建立了钢板的S-N曲线来预测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混凝土梁的疲劳寿命。5、通过建立任意疲劳加载次数后混凝土本构模型和钢材本构模型,选用Abaqus软件对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性能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加固后组合梁在各个疲劳循环次数后的变形性能和疲劳损伤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同时联合疲劳分析软件Fe-safe对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混凝土梁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并将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后,进一步对加固梁进行参数拓展分析,研究发现:1)U型钢腹板厚度对箱形加固梁的疲劳性能影响较大,底板厚度次之,箱体高度的影响最小;2)锚粘U型钢箱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疲劳寿命随着腹板厚度的增加而呈现单调增加,但与箱体高度和底板厚度的关系并非单调,其中6mm底板厚度和120mm箱体高度可作为疲劳寿命增加的临界点。在工程中当要大幅度提高梁的抗弯疲劳寿命时,应优先选用增加腹板厚度的方法,且腹板厚度不宜超过10mm。
其他文献
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无机纳米材料促进了材料、化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从而为医学诊断、治疗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无机纳米材料独特的光学性质使得其在成像检测与生化分析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能;其独特的结构性质及表面特性,比如说多孔性和可修饰性,使得其在药物运输与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生化分析与疾病治疗为疾病诊疗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但是,无机纳米
交通作为人类生活中最常用、最普遍,也是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内容之一,从古到今,一直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发生着变化。面对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传统的交通技术和手段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智能交通系统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交通事业的一场革命。交通控制与诱导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热门核心课题,而实现交通控制与诱导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实时准确的短时交通流预测,即如何有效地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和对地下空间利用加大,地下工程建设逐渐往深部岩体扩展。在采用钻爆法开挖深部岩体时,由于岩体受到高地应力的作用,使得深部岩体在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演化机理与无地应力作用下的岩体损伤演化机理发生不同。研究深埋隧洞岩石爆破破碎演化机制与钻爆优化设计,有助于深入理解深部岩体的开挖破碎过程,同时钻爆优化设计可以使得深部岩体爆破开挖顺利进行,使得钻爆法更好的应用于深部岩体工程建设。目前对
水工混凝土材料在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水工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及工程特性,对于高混凝土坝真实工作性态分析及其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混凝土结构变形、损伤和断裂等非线性力学特性与其细观尺度材料组成的强非均匀性(即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和缺陷等组成的多相复合结构)密不可分。相比于传统试验手段,细观力学分析方法在开展混凝土材料复杂工程力学特性的预测,揭示全级配混凝土与湿筛试件之间的
行程时间预测对用户提前获取交通状态,并根据交通状态提前规划,提高出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深度学习理论在图像分类、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以及文本理解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为深度学习理论在交通领域内的推广成为了可能,为浮动车轨迹数据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行程时间预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文在解决数据缺失情况下路段行程时间估计问题的基础上,从浮动车轨迹大数据中提取交通特征,基于TensorFlow平台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以及中西部地区高土石坝的大力兴建,对堆石料宏观力学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加之堆石料具有离散性、破碎性、剪胀性和各向异性等特征,现有设计理论和本构模型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需要。针对堆石坝体变形的破坏机理,本文试图从堆石料颗粒在剪切过程中颗粒破碎、颗粒形状、颗粒平动、颗粒转动,以及接触本构等微观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建立堆石料宏观力学行为与微观力学特性之间的联系,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
随着水电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相继建设了一批大型水电工程,同时,为缓解供需矛盾、整合区域资源,逐步兴建了一批大规模、长距离调水工程,为此,形成了为数众多的地下水工隧洞结构。水工隧洞的建设面临着复杂结构形态、复杂作用机制、复杂赋存环境等各种挑战,特别地,在地震频发的背景下,水工隧洞的抗震特性也成为关乎工程结构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成为限制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阻力。因
随着我国水电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在水能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规划和兴建了众多大型水电站,受高山峡谷地形的限制,电站发电厂房只能采用地下厂房形式,进而形成了大量的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同时这些大型水电站集中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地震高烈度带,一旦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势必会给这些地下洞室群的安全稳定带来严重威胁。地下洞室群的抗震稳定情况与水电站正常运行和人员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为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意义重大。
水电工程建设、战略能源的地下储备以及矿藏资源的开采等均涉及到深部岩体开挖卸荷。伴随着被开挖岩体的破碎、抛掷以及新开挖轮廓面的形成,原岩中储存的应变能将高速的调整和释放。不同开挖卸荷速率下围岩中应变能的调整过程具有显著差异,其势必会诱发不同类型的灾变破坏效应。因此,基于开挖卸荷速率的深部岩体能量调整与动力效应控制的研究,对于加深深部岩体破坏规律的认识、优化深部岩体开挖施工方案、控制工程地质灾害均有重
背景: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是老年男性常见症状之一,LUTS与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5型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 type 5,PDE5)存在于前列腺及膀胱平滑肌细胞并影响其收缩特性。目的:本实验通过BOO大鼠模型及BOO患者膀胱标本,研究P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