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自Fisher于1954年首次报道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及2005年Terada报道了第一例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内动脉慢性闭塞以来,对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相关临床研究认为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在初次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大约11.5%的患者会再次出现脑缺血事件,而对闭塞患者进行手术再通存在的风险远远低于疾病自然发展的风险。另一些研究表明单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时再通率低,死亡率高,且受多种因素限制,而颅内-颅外旁路移植更是不被推荐甚至被摒弃。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医生经验及技术的积累、介入材料及影像学的快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逐渐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青睐。相关研究报告指出,颈动脉闭塞患者实施血管内开通是相对安全的,较单纯药物治疗能获得更明显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脑的供血状况、改善患者认知障碍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研究目的研究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的疗效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疗效做出比较。研究方法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病房于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在患者入院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及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分别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及7天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及数据收集。研究结果(1)本文共对24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研究,有19例患者接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手术成功者15例,成功率78.9%;有9例患者接受保守药物治疗,其中包括4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失败的4例患者及5例采取药物治疗的患者。(2)行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的患者,术后3个月患者MRS评分(1.07±0.96分)较术前(3.00±0.65分)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3)再通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改善程度(1.93±0.70)明显优于未开通阻(0.67±0.87),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表明再通手术可比药物治疗更加明显地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4)行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术的患者,术后7天患者蒙特利尔评分(22.53±3.85分)较术前(19.33±3.75分)升高,患者认知功能有所改善。(5)再通组术后7天蒙特利尔评分改善程度(3.20±2.30)优于未开通阻(0.89±1.9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再通手术可比药物治疗更加明显地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研究结论(1)对症状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血管内介入开通术并发症少、再通率高,可明显的改善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2)对症状性颈内动脉慢性闭塞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较药物治疗短期内具有更明显的神经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