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展典型区域的案例研究是认识全球变化的重要途径。利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模型揭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探索LUCC驱动机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时空格局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多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所有驱动力最终通过土地经营者的行为产生作用。对典型区域土地经营者的土地利用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决策过程以及决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解析,明确土地经营者的土地利用行为选择机制,是揭示LUCC微观行为机制的一个有效途径。退耕还林政策是我国迄今为止涉及农户参与面最广的一项公共政策,该政策实践迫切需要农户土地利用行为选择机制作为其理论支撑。本研究选择陕西省米脂县为典型区域,从人地系统互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综合集成GIS技术和模型方法,对退耕还林政策影响下区域LUCC宏观过程、格局以及微观行为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中尺度宏观过程、格局研究中,选取米脂县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获取了1990年、1999年、2006年米脂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前(1990—1999年)与实施后(1999—2006年)米脂县土地利用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变化。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对研究时段内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政策驱动效应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退耕还林政策加快了米脂县耕地的流转速度,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显著影响。(2)选取米脂县高渠乡和杨家沟镇为样本区,通过农户问卷调查,掌握样本区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现状,明晰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知和判断情况,了解农户参与退耕还林政策的意愿与行为选择结果,理解农户现在及将来可能面对的影响与压力。结论认为: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包括对政策的认知、判断和意愿)与其具体的行为选择存在群体的一致性和个体的差异性;通过Logit模型计算,识别出耕地收入、副业收入、打工收入、户主年龄、是否种植经济作物、行政村是否有后续产业是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主导因素,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具有差异性。以上研究为下一步划分农户智能体的类型、确定农户智能体的行为规则、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土地利用行为响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充分的实证基础。(3)小尺度微观行为研究中,选取米脂县高渠乡刘渠村、冯渠村、高西沟村和陈家沟村为典型区域,将宏观过程与格局分析和微观行为机制研究相结合,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智能体模型(Agent-based model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ABMs/LUCC),并对模型中的行为人,即农户智能体的行为选择及其对研究区LUCC的影响进行了重点分析。以农户家庭户主的土地利用选择偏好作为分类依据,采用分类树方法对农户智能体类型进行划分;基于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引用经历—权重吸引模型(EWA),对农户智能体的目前生产策略决策过程和退耕还林政策期满后农户对不同生产策略的选择概率进行了分析;最后,在ERDAS环境下对退耕还林政策期满后农户的复垦行为进行了情景分析,认为政府制定并实施的相关政策措施对于纠正农户的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维持和巩固退耕还林政策成果具有重要作用。(4)综合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影响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选择的自然、经济、社会驱动机制以及农户对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土地利用行为响应。结论认为: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选择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适应性规律,遵守国家宏观政策的约束,同时还必须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市场状况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行为。农户始终是在目前土地利用类型与未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效益比较中确定新的土地利用行为选择。社会因素是农户土地利用选择中最难以估量的影响因素。总体上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选择以自然条件为制约,受经济利益驱使,而社会变迁为其行为改变提供了可能。因此,农户层面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综上所述,本研究一方面从中尺度区域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一般规律、趋势和宏观机制,另一方面从小尺度典型区域分析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区域LUCC时空格局演变的细节过程与微观行为机制,避免了单一尺度分析的表面性,因此能够更好地阐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轨迹与过程,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