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锂硫电池作为新一代的二次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环境友好、较为安全等优点,成为了未来储能器件的理想选择。但是由于锂硫电池存在正极活性材料硫的导电性差、正负电极体积膨胀粉碎、电池循环稳定性低、锂金属负极易生长枝晶刺穿隔膜造成内短路等缺点,这些成为其实用化、商用化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锂硫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及循环稳定性:本文以硫:Super P:PVDF=8:1:1质量比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硫电池作为新一代的二次电池具有理论能量密度高、成本低廉、环境友好、较为安全等优点,成为了未来储能器件的理想选择。但是由于锂硫电池存在正极活性材料硫的导电性差、正负电极体积膨胀粉碎、电池循环稳定性低、锂金属负极易生长枝晶刺穿隔膜造成内短路等缺点,这些成为其实用化、商用化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锂硫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及循环稳定性:本文以硫:Super P:PVDF=8:1:1质量比作为对比和基础电极,利用分子设计制备三维碳纳米纤维薄膜作为锂硫电池中间层制备出三维正极锂硫电池。然后利用此正极为基准,在铜网上原位生长氧化铜纳米棒与金属锂片制备三维锂金属负极并组合三维电极的锂硫电池全电池。为进一步减少锂金属电极的厚度与质量,增加全电池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利用修饰后的金刚石纳米颗粒包覆的金属锂片制备出三维锂金属负极,结合三维硫正极制备出第三种三维电极的锂硫电池全电池。利用扫描电镜、XRD、XPS和氮气吸附法对电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表征。结合锂硫电池放电机理创建II/I的容量之比研究法,研究正极材料对聚硫化合物处理效率。论文得出结论如下:(1)三维结构自组装碳纳米纤维薄膜放入锂硫电池正极与隔膜之间将正极活性材料利用率提升至86%、抑制穿梭效应、分散电池内部电流等效果,进而得到了在活性物质材料面载硫量为4.54 mg cm-2,0.1 C的倍率下初始容量为947m Ah g-1,循环100周期后依旧可以保持在908 m Ah g-1的电化学性能。(2)锂硫电池放电平台II/I的理论容量之比约为3;其II/I的实际容量之比越大,表明其正极将聚硫化合物转化为容量的效率越高。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中间层的锂硫电池的I放电平台容量相似,即导电结构对于极片上活性物质硫的利用率贡献相当,而电极对多硫化合物放电的处理效率决定了放电II平台的容量。在放电II平台中,由于氮氧双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催化作用,Li2S4转化为Li2S/Li2S2的利用率提高了76%。(3)利用分散锂离子沉积法,在铜网上原位生长氧化铜纳米棒与锂金属组成复合电极,由于氧化铜纳米棒的大比表面积、较低的锂离子沉积过电势与三维铜网预留的缓冲空间,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缓解了锂金属电极的体积膨胀,体积膨胀缩小了44.3%。全电池在活性物质材料面载硫量7.2 mg cm-2,0.1 C的倍率条件下,其初始放电容量为1100 m A h g-1,经过150个周期循环后复合电极的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56.8%。(4)利用快速传递离子法,将金刚石外修饰氧化镁与锂在300℃条件下会生成一种锂氧镁复合人工预制三维保护层,由于保护层具有高离子传导速率,使得锂离子可以快速传导至电极片内部达到抑制枝晶生长、缓解锂金属电极体积膨胀的效果,纯锂电极循环后体积膨胀了600%而复合电极在循环后体积膨胀仅为100%。在全电池的测试中,复合电极电池在载硫量为3 mg cm-2,0.1 C的倍率条件下,其初始容量为752 m Ah g-1,经过100个周期循环后依旧保持606 m Ah g-1。此种复合电极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电极的体积和质量,并且其实际应用效果更加贴近实用化。(5)提出锂离子沉积位点选择理论,即锂离子沉积在不同材料上有着不同的沉积过电势,而锂离子倾向于沉积在沉积过电势更低的位点。因此可通过对材料表面的改性,将锂离子沉积控制在想要其沉积的位置,从而提高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其他文献
氨基酸/短肽小分子绿色安全、灵活可调、功能多样、廉价易得等优点使其在分子自组装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通过合理设计分子结构以及给予特定的动力学刺激,氨基酸/短肽小分子可以组装成具有特异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纳米材料。这些基于氨基酸/短肽自组装的纳米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良好、生物活性高,这些独特的优势是传统无机纳米材料无法比拟的。随着电活性组织工程、新一代荧光成像以及无损光学医疗等新兴
研究和开发高效低耗的充填材料和技术,是实现绿色矿山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缓解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成为了采矿行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减少成本、改善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远景资源和自然环境,本文提出了新型纤维增强泡沫尾矿充填材料,以某金矿尾矿为原料,在充填料浆混合物中引入预制的稳定空气泡沫,使料浆固结后形成蜂窝状结构的充填材料。选用剑麻纤维、玄武岩纤维和纤维素纤维三种性能不同和形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十分广泛。由于人类与其频繁且密切的接触,其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研究者已采取多种方法研究表面活性剂对细胞的作用,但始终无法直接观察表面活性剂分子对细胞的作用,只能通过一些间接手段推测其作用机制。为此,本文设计并合成多种荧光表面活性剂,利用其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的优势,就表面活性剂对细胞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并阐明其与表面活性相关的细胞毒性机理。首先,本文设计并合成了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2D COFs)材料是一种由共价键连接的晶态多孔聚合物材料,具有密度小、孔隙率高、孔道规整及可功能化等优点,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膜材料。理想的2D COFs分离膜是具有孔道取向性的层状结构,但是因COFs的晶体本性,其成膜时的成核生长过程难以控制,常规方法制备的多是取向杂乱的多晶膜,且存在晶
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煤炭转化、冶金、食品加工以及制造业等领域中的酚类污染物,毒性高、难降解且具积累性,不仅会造成严重污染,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中苯酚(PN)、硝基酚(NP)等原生质毒物对人体会产生直接毒害,是我国《水中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的重点控制对象。饮用水卫生国家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饮用水和各类地表水中挥发酚类(以苯酚计)的下限在0.002 mg L-1到0.1 mg
留煤柱开采是我国井工矿开采煤炭资源的传统方式,但煤炭资源的浪费以及大量的巷道掘进工程制约了井工矿高效采掘接替、安全绿色生产。切顶卸压自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110”工法)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无煤柱开采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其在解决井工矿采掘接替紧张、提高回采率、实现煤炭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浅部煤炭资源逐渐开采殆尽,煤炭资源的开采逐渐转向深部,在“三高一扰动”的影响下,深部巷道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及铁路等交通工程越来越多。由于西部地区的高海拔、多山川的地形特点,在交通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山岭隧道。由于西部地区的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在采用常规支护技术时,出现了大量的软岩大变形隧道。岷县隧道是国家G75高速渭武段的控制性工程,采用传统的标准设计法进行围岩的支护设计,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软岩大变形灾害,为隧道的安全施工和建设成本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味觉感受在昆虫的取食、交配和产卵等多项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昆虫对味觉物质的感受主要由味觉受体来完成。昆虫味觉受体可分为糖类受体、果糖受体、二氧化碳受体和苦味受体四类,其中,糖类受体和果糖受体参与糖类物质的识别,对昆虫的取食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味觉受体通常存在于昆虫的外周味觉器官当中,如触角、喙、跗节和翅膀边缘等部位,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昆虫的味觉受体存在于肠道和脑部等非味觉器官当中,推测这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液化所得的煤焦油产量非常高,煤焦油沥青(coal tar pitch,CTP)是焦油蒸馏后的残液部分,除了用于制备冶金工业的阳极和炭素制品,也可以制备煤系中间相沥青和炭材料。但是由于煤焦油沥青中C/H原子比过高,并含有较高的喹啉不溶物(quinoline insoluble,QI)、氮和硫杂原子,因此,需要精制和改性才可作为制备高品质中间相沥青和炭材料的原料。生物质沥青(bio
脆性矿物破碎过程能量消耗巨大,破碎磨矿能耗可达全国总能源消费的1.15%以上,世界上用于破碎磨矿的电能占总电能消耗3.3%左右。破碎过程中,传递给待破碎物料的吸收能转化为弹性能、新增表面能、耗散热能、破碎后飞溅颗粒动能及其它形式的能量,其中热能是主要的耗散形式。研究脆性矿物破碎现象,建立各类能量的计算模型,揭示破碎过程能量演化规律,对选择合适的加载方式、降低破碎过程的能量消耗具有重要意义。对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