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观察了微电流与低水平游离氯对大肠杆菌噬菌体f2(f2)和脊髓灰质炎Ⅰ型病毒(PV1)的协同消毒效果,及消毒后病毒感染性、抗原性及超微结构的改变,以期为研究电氯协同消毒饮水的机理和研制协同消毒装置提供线索。 消毒实验分为恒稳微电流(0.4~1.2 mA·cm-2)、游离氯(0.1~0.3mg·L-1)及电氯协同三组,每组分数个不同处理水平,分别处理大肠杆菌噬菌体f2和脊灰病毒纯培养物污染的水样,消毒时间为5、10、30min。用Berenbaum方法判断电流和氯是否具有协同效应,比较灭活率K值(K=-LogNt/N0)来评价协同消毒效果。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病毒颗粒形态结构变化,用病毒酶联细胞免疫试验(VELCIA)和蚀斑形成试验(PFUA)观察协同消毒后PV1抗原性和感染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1)单独电流达到0.4mA·cm-2时出现弱的灭活作用,灭活作用有一 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游离氯0.1~0.3mg·L-1对所试微生物在一定作用 时间内的灭活能力也有限。 (2)电流密度0.4~1.2mA·cm-2协同游离氯0.2mg·L-1处理水样后,灭 活率比单独使用氯高,随电流密度增加灭活率提高,对f2电流密度达 到0.6mA·cm-2或对PV1电流密度达到1.2mA·cm-2时,微电流与氯有协 同作用,且与单独氯比较灭活率K值有显著差别(p<0.05)。 (3)在有机物浓度低、pH值低、硬度高的水样中电氯协同消毒效果好。 (4)微电流、氯及二者协同对f2与PV1灭活率相似,无显著性差异。 (5)TEM结果发现,单独电流处理后f2、PV1颗粒形态结构基本未发 生变化,单独氯、电氯协同处理后部分病毒颗粒的衣壳内密度下降,微 电流作用后病毒颗粒由集聚趋向分散。 (6)电氯协同可增强氯对PV1感染性灭活,但对抗原未发现明显灭活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