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巨竹属Gigantochloa隶属于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Bontham etHooker鸭趾草亚纲Commdinidac Takhtajan莎草目Cyperales G.T.Burnelt禾本科Crramineae Juss.竹亚科Bambusoideae Nees刺竹超族Bambusatae keng ex keng f.牡竹族Dendrocalameae Benth。全世界约有30余种,全为热带性较强的竹种;分布于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国等东南亚热带季风区域及热带非洲。原记载中国产7种,均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地区。
很久以来,R.E.Holttum,Crosser和Liese,Munro等前辈对巨竹属进行过大量研究,即便如此,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中国至今没人对该属进行过系统整理研究,因此很有必要对该属进行系统整理研究,以期对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巨竹属植物资源提供指导性的理论依据,为该属植物起源、演化和迁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为今后全面开展巨竹属的系统研究和修订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文在回顾和总结了前人对巨竹属(Gigantochloa Kurz ex Munro)植物研究的基础上,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解剖学手段,对我国巨竹属植物进行了初步系统整理研究。根据研究现实,我们有重点地对其中一些做了探索,现分述如下:
(1)中国巨竹属植物原记载7种,通过研究初步整理出12种,其中有1新分布记录种:小黑竹G.scortechinii Gamble,1新发表种:勐仑巨竹G.menglunensisB.Wen(竹子研究汇刊,2001,2期),1新种:老挝巨竹G.laosensis,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其中2种引栽种:紫秆巨竹G.atroviolaceaWidjaja,爪哇巨竹G.apus Kurz ex Munro,广东广州有引栽。
(2)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巨竹属在中国只有云南地区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根据狄尔斯等人世界植物带划分原则,巨竹属则属于古热带竹区,该区包括长江以南至南亚,东南亚,非洲大部分地区。
(3)根据该属9个种的茎的横切面解剖观察表明:巨竹属的典型维管束是双断腰型和断腰型;在维管系统中,维管束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排列规律,即“外韧内木”,也就是说韧皮部一端朝向竹壁的外侧,而木质部位于竹壁内侧;从整个横切面看,竹壁外部导管小,中部较大,而内部最大;内纤维帽有“由长变短”的趋势,而两侧纤维帽有“由大变小”趋势:所解剖的该属的9个竹种(黑毛巨竹除外)的秆茎髓环基部薄壁细胞层数都小于中部髓环。
(4)根据9个种的叶的横切面解剖观察表明:巨竹属的叶肉细胞包括指状内摺的臂细胞和不规则的长形细胞、放射状细胞,并在维管束两侧有大型梭形细胞,可见巨竹属叶片的解剖特征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类型。
(5)巨竹属的发笋需要经过一个日照时数及辐射量的变化,以及平均气温介于21.8~25.4℃之间,平均最低气温不低于19℃,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15℃,平均气温日较差较小,不要超过9℃;并要求充足的雨量。
(6)从茎和叶的解剖特征来看,巨竹属的近缘属是牡竹属。具体表现为巨竹属和牡竹属茎的典型维管束是双断腰型和断腰型,在维管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排列一致;两者的叶肉细胞包括指状内摺的臂细胞和不规则的长形细胞、放射状细胞,并在维管束两侧有大型梭形细胞。因此,从营养器官的解剖上来区分两属意义不大。
(7)从雄蕊结构分析,牡竹属较巨竹属进化;从分布来看,牡竹属较巨竹属广,即表明牡竹属相对于巨竹属对热量和雨量的要求较低;因此,牡竹属比巨竹属更进化。
(8)通过调查出笋规律得出,牡竹属的竹种通常比巨竹属发笋早20~30天。
(9)根据茎的维管束排列特征和叶片的梭形细胞大小,以及竹种外部形态特征,对属内竹种进行了系统排列,表明:长舌巨竹是最原始的,依次为黑毛巨竹、白毛巨竹、滇竹、南峤滇竹、毛笋竹、花巨竹、老挝巨竹、勐仑巨竹,勐仑巨竹是最进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