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逐日高原季风指数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低频振荡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在极端降水年、极端温度年的低频振荡特征,进一步的,还分析了高原和周边地区大气低频环流系统与我国温度、降水的联系,得到了以下的主要结论:(1)高原季风全年均存在明显的30~60d周期振荡,且冬春季比夏秋季表现较强。(2)在高原季风低频振荡强(弱)年,我国西南、西北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河南等地以降水正(负)异常为主,而云南、华中、东北以降水负(正)异常为主,且全国温度以偏高(低)为主。(3)就30~60d的低频信号而言,在高原纬度范围(25°N-35°N),高原到西太平洋地区在低频振荡1-3位相表现为低频气旋环流带,在4-6位相则表现为低频反气旋环流带;在高原季风季节内振荡最强时,日平均降水量大于8mm以上的地区范围很广,降水大值中心集中在福建、浙江一带;而高原季风季节内振荡最弱时,降水量大于8mm以上的地区明显减少。(4)1997/1998年冬季和1998年夏季,高原季风不仅表现出很强的30~60d的周期振荡特征,同时还伴随有较强的准双周低频振荡;相应区域对流层上层200hPa上的环流系统则是30~60d为主的周期变化。高原地面气压也存在两个频带的低频振荡变化,并且其强度有明显的经向变化,即自南向北30~60d低频振荡信号有逐渐减弱趋势,准双周信号则是增强的。对30~60d的低频信号而言,高原夏季风低频信号较强(弱)时,高原地面表现为低频低(高)压环流系统,在同纬度带的我国东部地区和西太平洋沿岸,是较强的低频北(南)风和低(高)压环流系统;相应的在80°E~90°E之间,自孟加拉湾到我国西北中部地区,是低频反气旋-低频气旋-低频反气旋的经向低频波列;受低频环流系统影响,高原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川西高原、云南西南部降水偏少(多)。(5)在2013年夏季,高原季风存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移动均存在显著的30~60d低频振荡;且在6月中旬到8月末,高原季风低频振荡序列与副高南北位移的低频振荡系列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在30~60d的低频信号带上,当高原夏季风低频振荡处于较强(弱)位相时,自青藏高原到西太平洋存在一个明显的低频(反气旋)气旋环流系统;同时,高原季风低频振荡强时,副高脊线位置较北,我国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出现较大范围的温度正距平;当高原季风低频振荡弱时,副高脊线位置偏南,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其控制,出现了大面积的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