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是清代内札萨克蒙旗社会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历史不仅是科尔沁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清代内蒙古蒙旗基层社会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喀喇沁、土默特等外旗蒙古人在清前期以“教习蒙古”方式迁入哲里木盟地区的历史为切入点,采用实证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清代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历史进行专门研究。试图揭示入清后在内蒙古东部蒙旗社会变迁中形成的“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这一特殊群体产生的背景、迁入的进程、各方的管理及对科尔沁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等若干问题。全文由前言、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五部分组成。“前言”,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前人研究状况、论文史料来源、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等。第一章“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及其迁入历史背景”,主要论述清代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的名称、定义、由来及“外旗蒙古人”迁入哲里木盟地区的历史背景。认为清朝的“借地养民”政策及内地汉民的大量涌入导致喀喇沁、土默特蒙古人失去土地,“金丹道事件”等社会动乱对卓索图、昭乌达盟蒙古人带来沉重灾难。从而他们为讨生计越过旗界迁入哲里木盟地区,以“外旗蒙古人”之名义融入,并参与到该地区的农耕事务。从哲里木盟角度来说,允许“外旗蒙古人”迁入是蒙旗为了推行“额存谷”制度及获取私垦利益等维护清朝政策、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策略。第二章“外旗蒙古人迁入哲里木盟地区的推进过程”,系统梳理了喀喇沁、土默特人为中心的“外旗蒙古人”在整个清代连续不断地迁入哲里木盟地区的缘由及进程。其中包括康雍年间的“教习蒙古”、乾嘉道时期的“私垦”、“金丹道事件前后的流入”到清末“官垦”而引起的大面积迁入等内容。认为,朝廷以及卓索图盟、哲里木盟均围绕自身利益采取灵活的政策或策略,为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三章“清代哲里木盟‘外旗蒙古人’社会属性及管理”,重点分析了以乾嘉道年间流入科尔沁“法库等地”耕种的喀喇沁、土默特等旗蒙古人的出身成分及原籍旗隶属关系、外旗蒙古人与迁入地蒙古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到“相互排斥”过程,并围绕“闲散扎兰赛保贪污公款案”对外旗蒙古人迁出地和迁入地所采取的双重管理模式以及蒙旗“阿勒巴”(赋役)的种类、形式等进行论述。又将同一时期流入的汉民与“外旗蒙古人”进行对比,将二者间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外旗蒙古人”依靠语言优势在哲里木盟地区得到比同期流入的汉民更大的生存空间,以与本旗蒙古人“混杂而居”的形式融入到当地社会和文化。第四章“喀喇沁土默特等外旗蒙古人对哲里木盟蒙旗社会的影响”,主要从外旗蒙古人对哲里木盟地区的人口基数及其结构、经济形态、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的影响等展开论述。认为“外旗蒙古人”是清代哲里木盟蒙旗农业人口的主要构成,从而推动了科尔沁地区由牧转农进程和半农半牧经济类型的产生以及哲里木盟蒙古族居住村落的形成。并在口语、起名、种养、饮食及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方面彻底地影响了科尔沁地区原住民,为当今科尔沁文化的形成注入了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