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温敏性水凝胶)作为脐疗痛经复方的载体,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
2.优化脐疗痛经复方提取工艺,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透皮吸收效果及安全性。
3.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1.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Fe3O4纳米颗粒,并将Fe3O4纳米颗粒与温敏性高分子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结合,制备不同浓度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通过光热转换测试、电子扫描测试、水凝胶溶胀动力学等测试进行表征,优选用于后续实验的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
2.对痛经脐疗复方进行提取并优化提取工艺,实现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复方的负载,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实验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效果,并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安全性。
3.将60例原发性痛经受试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脐疗新剂型组各30例,以CMSS痛经症状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程度分级标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PGF2αM为评价指标,并比较两组有效率;观察并记录试验过程中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ALT、BUN、Cre含量异常变化情况,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结果
1.制备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机械性,光热转换测试表明Fe3O4纳米颗粒与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的照射条件下温度逐渐升高,且温度升高速率与Fe3O4纳米颗粒浓度成正比;SEM测试表明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及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结构均匀;水凝胶溶胀动力学测试表明水凝胶的溶胀率前1h内增加迅速,后逐渐减慢,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较空白水凝胶低。整体考虑水凝胶的机械性、光热性能与溶胀率,最终选取2.0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作为脐疗新剂型贴的载体。
2.优化得到痛经脐疗复方最佳提取工艺,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表明载药的Fe3O4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不含Fe3O4水凝胶;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两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红斑和水肿现象;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空白组、对照组及脐疗新剂型组大鼠的体重、饮食、精神、行为活动、粘膜以及呼吸等现象无明显异常改变,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脐疗新剂型贴经皮给药无皮肤刺激性与急性毒性反应。
3.一个疗程后,隔药灸脐法与脐疗新剂型贴均能显著降低VAS读数(P<0.01),组间比较,两种疗法对腹痛程度的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种疗法均能显著降低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评分(P<0.01),但隔药灸脐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痛经症状的改善范围较脐疗新剂型组更广泛;两种疗法对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治疗一个疗程的整体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两种疗法均能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左、右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A/B值(P<0.01或P<0.05),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缓解左、右子宫动脉PI、子宫弓状动脉的RI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贴(P<0.05);两种疗法均能显著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血清PGF2αM含量(P<0.01),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有效率为89.29%,脐疗新剂型组有效率为82.76%,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治疗前后ALT、BUN、Cre的含量无异常变化。
结论
1.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机械性及光热性能,可用作脐疗新剂型贴的药物载体。
2.痛经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证明近红外光条件下,水凝胶中的光热材料Fe3O4纳米颗粒将光能转变为热能,温度的升高导致温敏性水凝胶体积的收缩,促进药物的释放与渗透。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脐疗新剂型贴对皮肤无刺激性及急性毒性反应,表明安全性较高,可进一步用于临床。
3.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腹痛程度、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并通过对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及A/B值的良性调节,增加子宫供血以改变子宫缺血缺氧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及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率无差异性。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温敏性水凝胶)作为脐疗痛经复方的载体,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
2.优化脐疗痛经复方提取工艺,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透皮吸收效果及安全性。
3.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1.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Fe3O4纳米颗粒,并将Fe3O4纳米颗粒与温敏性高分子材料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结合,制备不同浓度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通过光热转换测试、电子扫描测试、水凝胶溶胀动力学等测试进行表征,优选用于后续实验的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
2.对痛经脐疗复方进行提取并优化提取工艺,实现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对痛经脐疗复方的负载,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实验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效果,并评价脐疗新剂型贴的安全性。
3.将60例原发性痛经受试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脐组、脐疗新剂型组各30例,以CMSS痛经症状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程度分级标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PGF2αM为评价指标,并比较两组有效率;观察并记录试验过程中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前后ALT、BUN、Cre含量异常变化情况,评价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的差异性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结果
1.制备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成型性和机械性,光热转换测试表明Fe3O4纳米颗粒与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的照射条件下温度逐渐升高,且温度升高速率与Fe3O4纳米颗粒浓度成正比;SEM测试表明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及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结构均匀;水凝胶溶胀动力学测试表明水凝胶的溶胀率前1h内增加迅速,后逐渐减慢,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的溶胀率较空白水凝胶低。整体考虑水凝胶的机械性、光热性能与溶胀率,最终选取2.0Fe3O4@pNIPAM复合水凝胶作为脐疗新剂型贴的载体。
2.优化得到痛经脐疗复方最佳提取工艺,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表明载药的Fe3O4水凝胶在近红外光照射下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载药的Fe3O4水凝胶(无近红外光照射)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高于载药的不含Fe3O4水凝胶;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两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红斑和水肿现象;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结束后空白组、对照组及脐疗新剂型组大鼠的体重、饮食、精神、行为活动、粘膜以及呼吸等现象无明显异常改变,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脐疗新剂型贴经皮给药无皮肤刺激性与急性毒性反应。
3.一个疗程后,隔药灸脐法与脐疗新剂型贴均能显著降低VAS读数(P<0.01),组间比较,两种疗法对腹痛程度的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种疗法均能显著降低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评分(P<0.01),但隔药灸脐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痛经症状的改善范围较脐疗新剂型组更广泛;两种疗法对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治疗一个疗程的整体缓解作用无差异性(P>0.05);两种疗法均能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左、右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A/B值(P<0.01或P<0.05),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缓解左、右子宫动脉PI、子宫弓状动脉的RI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贴(P<0.05);两种疗法均能显著降低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血清PGF2αM含量(P<0.01),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在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方面优于脐疗新剂型组(P<0.05);隔药灸脐组有效率为89.29%,脐疗新剂型组有效率为82.76%,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试验过程中两组原发性痛经受试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且治疗前后ALT、BUN、Cre的含量无异常变化。
结论
1.掺杂Fe3O4纳米颗粒的温敏型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机械性及光热性能,可用作脐疗新剂型贴的药物载体。
2.痛经脐疗新剂型贴的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吸收试验证明近红外光条件下,水凝胶中的光热材料Fe3O4纳米颗粒将光能转变为热能,温度的升高导致温敏性水凝胶体积的收缩,促进药物的释放与渗透。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脐疗新剂型贴对皮肤无刺激性及急性毒性反应,表明安全性较高,可进一步用于临床。
3.脐疗新剂型贴与隔药灸脐法对原发性痛经受试者的腹痛程度、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及平均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并通过对子宫动脉及子宫弓状动脉的PI、RI及A/B值的良性调节,增加子宫供血以改变子宫缺血缺氧的痉挛状态,改善子宫微循环状态及降低血清PGF2αM含量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两种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率无差异性。脐疗新剂型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缩短临床治疗时间、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