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病理的深入研究,CCM的临床检出率日渐升高,己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及健康的主要脑血管疾病之一,并且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目前在CCM的基础研究领域,仍存在很多的空白点。本研究课题拟通过对CCM病理观察和VEGF,Flt-4,PCNA在CCM中表达的研究,深入探索CCM的发生、发展,增大原因,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目的探讨CCM中VEGF,Flt-4,PCNA的表达情况,以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组织病理学发现和VEGF,Flt-4,PCNA的表达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增大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2002~2008年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CCM标本35例。选择正常脑组织血管9例,体表海绵状血管瘤10例及脑内动静脉畸形10例作为对照。2、实验方法对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30例患者病理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进行回顾性分析。取CCM标本35例,9例脑组织血管作为对照,做VEGF及Flt-4的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记录染色的部位,并对染色的强度进行分级,计算阳性指数。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四格表的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了VEGF及Flt-4在CCM中的表达与CCM的大小的关系。以35例CCM标本为研究对象,以体表海绵状血管瘤10例,正常脑血管9例和脑内动静脉畸形10例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计算各组增殖指数(PI),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用组间比较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30例CCM病例中16例见到血栓形成,7例有机化,29例见到血肿形成及灶周含铁血黄素沉着。完整致密的或海绵状结构型的仅仅见于6例病人,单纯蔓状型仅见3例病人,其余病变都属于混合型结构。2、VEGF及其特异性受体Flt-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显示,VEGF及其特异性受体Flt-4在CCM和正常脑血管表达,两组表达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VEGF及其特异性受体Flt-4在CCM组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比较两者在CCM不同直径大小的表达,二者的表达强度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VEGF及其特异性受体Flt-4在CCM中的表达与直径大小呈正相关。3、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CM组内皮细胞增殖指数(12.28±4.42)与正常脑血管组(9.24±2.52)差异无显著性(t=1.97,P>0.05),与脑内动静脉畸形组(11.47±4.60)差异无显著性(t=0.51,P>0.05),而显著低于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组(51.81±9.91,t=-12.27,P<0.01)。结论1、本实验总结的病理特点提示血窦腔内、外出血,窦腔内血栓形成、机化、钙化,导致血窦腔的扩张可能与海绵状血管瘤的增大有关。2、表明VEGF及其特异性受体Flt-4在CCM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两者的作用可能与临床上CCM不断扩大及病灶复发有关。3、CCM增大或复发与CCM内皮细胞增殖无关,CCM并非内皮细胞具有增殖性的真性肿瘤,CCM与AVM均应归类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