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长链非编码RN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达谱分析及生物信息学研究研究目的:应用高通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生物样本及DLBCL不同疾病状态下的lnc RNA/m RNA表达谱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lnc RNA的表达改变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收集5例初诊、3例复发DLBCL患者肿瘤组织样本及4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eactive hyperplasia lymph node,RLN)组织样本,应用SBC-lnc RNA(人4x180k)芯片进行lnc RNA/m RNA表达谱检测,应用差异基因筛选、基因本体论(GO)、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lnc RNA/m RNA共表达网络构建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应用q RT-PCR方法对部分微阵列数据分析所得到的差异表达lnc RNAs进行验证。结果:(1)初诊DLBCL与RLN样本相比:lnc RNA表达谱中,共有5806个lnc RNAs表达异常,其中2650个lnc RNAs表达上调,3156个lnc RNAs表达下调;m RNA表达谱中,共有5628个m RNAs表达异常,其中2045个m RNAs表达上调,3583个m RNAs表达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表达m RNAs富集程度最为明显的生物学功能分别为感官知觉中化学刺激的检测、嗅觉受体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细胞外基质等;差异表达m RNAs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包括细胞周期等在内的42条信号通路呈显著富集。lnc RNA/m RNA共表达分析显示lnc-FAM27B-22:1与CDCA7L、CEBPB、CHRDL1、SMIM9等4个m RNA呈显著相关性,提示该lnc RNA在DLBCL的发病中可能具有关键性的调控功能。(2)原发耐药组与敏感组相比:lnc RNA表达谱中,共有425个lnc RNAs表达异常,其中124个lnc RNAs表达上调,301个lnc RNAs表达下调;m RNA表达谱中,共有251个m RNAs表达异常,其中90个m RNAs表达上调,161个m RNAs表达下调;两组间差异表达m RNAs的GO富集分析显示富集程度最为明显的生物学功能分别为免疫系统过程、细胞活化、免疫受体的体细胞多元化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包括细胞黏附分子等在内的25条信号通路呈显著富集。(3)复发DLBCL与初诊DLBCL相比:lnc RNA表达谱中,共有605个lnc RNAs表达异常,其中169个lnc RNAs表达上调,436个lnc RNAs表达下调;m RNA表达谱中,共有365个m RNAs表达异常,其中201个m RNAs表达上调,164个m RNAs表达下调。两组间差异表达m RNAs的GO富集分析显示富集程度最为明显的生物学功能分别为细胞形态、坏死过程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包括糖胺聚糖合成硫酸角质素等在内的24条通路呈显著富集。(4)应用q RT-PCR对14个lnc RNAs进行验证,其中13个lnc RNAs表达趋势的变化与微阵列的结果相一致。结论:初诊DLBCL与RLN相比、及DLBCL不同疾病状态下的lnc RNA及m RNA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差异表达的m RNA参与了多项生物学功能及信号传导通路,提示lnc RNA在DLBCL的发病、耐药及复发的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lnc RNA的表达改变在DLBC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于早期诊断及预后分层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18F-FDG-PET/CT与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期及治疗后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及其预后判断价值,为PET/CT导向下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性临床研究。于患者治疗前(PET0)、治疗中期(3疗程后,PET3)及治疗后(6疗程后,PET6)接受PET/CT检查并应用R-CHOP或CHOP方案作为一线治疗。应用国际协调项目(IHP)标准、5点评分法(5PS)及ΔSUVmax等方法对治疗中期及治疗后的PET/CT结果进行评价。应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等评价PET0、PET3及PET6结果与疗效的关系及对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预后判断价值。结果:(1)140例初诊DLBCL患者入组,所有病例接受治疗前PET/CT(PET0)检查。肿瘤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在不同疾病分期、是否具有B症状、结外病变数、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R-IPI预后分组各组别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与生化指标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之间存在相关性。高SUVmax值与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及Ki-67蛋白的高表达密切相关,而与Glut-1蛋白表达水平无关。完全缓解率、3年PFS率及OS率在低SUVmax组(SUVmax≤9)患者中显著优于高SUVmax组(SUVmax>9)患者(完全缓解率:91.7%vs 61.1%,P<0.001;PFS:92.2%vs 63.6%,P<0.001;OS:95.5%vs 78.3%,P=0.00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R-IPI及SUVmax均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的预后因子(R-IPI:P=0.004,HR 2.551;SUVmax:P=0.011,HR 4.784);藉此建立基于IPI/SUVmax(PET0)的新的预后评估系统。(2)入组病例中69例接受治疗中期PET3检查。结果显示在治疗中期5PS法及ΔSUVmax方法对于疾病进展及死亡的诊断效能明显地优于IHP标准,且治疗中期5PS>3及ΔSUVmax(PET0-3)<80%均是影响患者PFS及OS的独立不利预后因素;联合IPI/SUVmax(PET0)及治疗中期PET/CT建立适用于治疗中期的新的预后评估系统。(3)入组病例中73例接受治疗后PET6检查。结果显示在治疗后5PS法对于疾病进展及死亡的诊断效能明显地优于IHP标准及ΔSUVmax方法,且治疗后5PS>3是影响患者PFS及OS的独立不利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R-CHOP或CHOP方案治疗的初诊DLBCL患者,治疗前、治疗中期及治疗后PET/CT是预测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基于IPI/SUVmax(PET0)的新的预后评估系统对初诊患者的危险度分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