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学费逐年增加。为了使家庭贫困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国家不断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积极推进助学贷款政策的改革和发展。2008年以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体系的重要贷款种类,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起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学生贷款难和就学难的困境,随着这项业务的深入开展,贷前和贷后环节中的缺陷和问题也显现出来,亟待论证和解决。
本文主要针对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施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首先介绍了山东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发展的轨迹,结合山东省生源地信用贷款实施的现状,进行了实证调研,调研主要采用数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和走访等形式,调研覆盖贷款管理全过程,涉及贷款学生、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邮储银行、山东各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等相关主体。通过实证调研,揭示了在贷款申办管理过程中,银行与学生间信息不对称,没有建立有效地的信用评估制度;在贷后管理中,没有系统的偿贷管理体系,没有多样化的激励政策,风险补偿机制不到位;另外,管理机构自身建设严重滞后,人力资源溃乏,贷款管理职能缺位,达不到贷款风险管理要求,各参与主体之间没有建立高效的互信工作平台等缺陷和问题。
针对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前管理环节存在的缺陷,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原理建立银行与贷款学生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进行了在信用体系缺失状态下的借贷行为模拟和分析。针对贷后管理的问题,本文将其纳入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分别从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成本一收益”、“交易费用”、“激励相容”、“风险补偿机制”等角度分别进行了理论剖析。
通过对缺陷和问题的剖析,本文提出了改进山东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现状的几点构想。首先,在贷前管理中,基于模糊评价的原理,模仿现行比较合理实用的模糊综合信用评价方法,并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建立山东省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证测试,测试结果贴近现实状况,可以为这方面的工作提供技术参考。第二,在贷后管理中,建议在贷款管理的过程中,放款银行配合学生资助中心建立贷款追踪管理机制;改进现行的风险补偿制度,提高各参与主体的工作积极性;丰富生源地助学还款方式,促进贷款快速良性回收;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制度建设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在高校教育以及社会舆论引导方面,加强诚信教育和助学贷款知识的普及。希望通过实证研究,为山东省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工作改革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可行性的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