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采访的法治成本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学界和业界更多地以“侵权”作为研究隐性采访的着眼点,而甚少关注隐性采访背后隐藏的东西。但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隐性采访是个实践和运用问题,不如说它更是一个新形势下的新的理论问题。隐性采访何以可能?其理论渊源何在?这种近年来颇受新闻界青睐的采访方式,在法治化进程中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如何规范这种特殊的新闻采访方式?对隐性采访的研究也到了应该从具体的法律侵权的层面转向评估其法治成本的时候了。能否充分认识和勇敢面对隐性采访所付出的法治成本,至少牵涉到三方面大的宏观的问题:中国传媒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传媒人应该肩负怎样的历史责任?中国传媒的管理应如何与时俱进?本文认为,在法理上,隐性采访源于表达自由。从人权角度来看,新闻自由则是其存在的基石;从民主权利角度看,公众知情权是其存在的动力;从社会功能角度看,舆论监督则是其重要使命。隐性采访在当代中国的兴盛,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新闻从业者主体意识的觉醒、民众的需要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加强,这种颇具中国式“微服私访”文化色彩的采访方式有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和市场。它是媒介摆脱常规化采访的局限,在符合新闻体制前提下实现新闻从业者表达意图的一种尝试,其中既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也有现实主义的考虑。把隐性采访纳入法治的轨道,要付出的成本主要有:宣传政策要在国家规范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所起的作用要有所缩减;要牺牲新闻从业者的许多原有的权力和自由;在一定时间内影响新闻机构的办事效率,增加新闻机构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投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妨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或发展。法治作为一项全社会的事业,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投入。理论上,传媒与各种具体法律的关系可以看作是它与法治发展关系的一部分。任何事物都会有利有弊,隐性采访的实践运用在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肯定要迫使人们做出一些牺牲,付出一些代价,有时甚至是重大的牺牲或代价,但是隐性采访到底让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这个代价到底有多大?运用隐性采访的收益与其成本相较到底如何?学界与业界对此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的。本文认为,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隐性采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两种:显性成本或曰有形成本,隐性成本或曰无形成本。前者主要是指隐性采访在实施中与具体的法律之间发生的侵权关系,与私法(如名誉权、隐私权)、与公法(如泄露国家机密、与司法权)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可计量的;后者则是把隐性采访放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我国法治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考量其所带来的对法律信仰的缺失。隐性采访在实践中有意无意对法律信仰的摒弃,这种损害虽然是无形的,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调整,无法用物质来计量,但影响却远比有形的损害更利害,所付出的代价更巨大。考查法治成本与隐性采访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人们过高地估计隐性采访带来的好处,看不到新闻界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将其视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新闻采集方式,那么,在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就很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退回到以“青天”自居的“媒介正义”的人治道路上去;在另一方面,如果只看到隐性采访带来的种种弊端,而提议在中国禁止隐性采访的使用,以便能使新闻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下,不必重复一些国家走过的“先放开,再限制,最后禁止”的道路,显然也并不适合今日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从隐性采访所带来的法治成本看,其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并不平衡,在新闻实践中要谨慎实施。因为缺少法律的明确规范,隐性采访的法律地位始终模糊不清。从监管和保护的角度出发,加快对新闻的立法,使隐性采访的地位、内容、手段得以明确规定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在理论上,《新闻法》、《舆论监督法》、《信息公开法》都可以起到规范隐性采访的作用。同时,媒体的自律也是规范隐性采访的重要力量。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用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特殊的具有双重政治和经济属性的广播电视的产业发展、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律性与差异性、产业劳动生产率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产业集群以其在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考察大量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工作发现:一方面,目前学者多数聚焦于集
分析了黑茶山林局购买式造林运作机制,探讨了该模式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生态建设中提质增效和促进该区群众脱贫的作用和实现途径,提出了购买式造林在全社会推广的相关建议。
研究了萃取原液中加入絮凝剂去除杂质并澄清后对铜萃取分相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石浸出液在萃取前加入X型絮凝剂絮凝并强制过滤,可去除其中大量悬浮物,适量加入絮凝剂对
1964年至1980年,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促使一大批工业落建我国西部,形成西部工业格局的雏形。后随企业迁出,三线厂区成为了隐秘的空城。近些年社会才开始关注到它们独
中小型小麦制粉企业要想稳定和提高小麦粉品质,就必须在原粮、制粉及后处理3个环节做得更加精细。同时还要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控制小麦含砂量;提高小麦综合利用率等方面控制小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期,全力发展经济,加快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挑战。实现这
美国广告研究专家拉里.莱特曾预言:“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商界与投资者将认清品牌作为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的多。唯一拥有市
采用常压微反、程序升温还原(TPR)、程序升温硫化(TPS)及原位红外(IR)技术,对Co-Mo/Al2O3-MgO催化剂表征研究发现:Co-Mo/Al2O3-MgO催化剂中活性组分Co、Mo,既存在着Co、Mo中
加工贸易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贸易方式。然而,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传统加工贸易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为保证其健康长久地发展,及时引导加工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