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β淀粉样蛋白1-42(β-amyloid 1-42,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模型的抗炎作用。通过研究阿托伐他汀对AD大鼠模型的认知功能障碍,海马组织形态改变及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产生等方面的保护作用,从抗炎方面阐明阿托伐他汀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β淀粉样蛋白1-42(β-amyloid 1-42,Aβ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模型的抗炎作用。通过研究阿托伐他汀对AD大鼠模型的认知功能障碍,海马组织形态改变及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产生等方面的保护作用,从抗炎方面阐明阿托伐他汀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50g-300g,将其完全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15只,模型组15只,他汀对照组15只和治疗组15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侧脑室注射Aβ的方法制备大鼠痴呆模型-用无菌生理盐水将Aβ1-42(sigma产品)溶解稀释至5ug/ul,37℃孵育72h,使其变为聚集态的Aβ1-42。通过立体定向仪向大鼠左侧脑室注入聚集态的Aβ1-422ul。对照组和他汀对照组大鼠侧脑室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ul。他汀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与阿托伐他汀5mg/kg/d灌胃三周,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为对照。
三周后行侧脑室注射制作动物模型,术后取6h、1周两个时间点,麻醉大鼠,生理盐水及4%多聚甲醛进行心内灌注,取脑,制作病理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HE染色观察海马区形态结构的变化,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术后1周各组取一只大鼠,麻醉后取新鲜脑组织,制作电镜标本,透射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术后第21天,各组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5天,记录成绩,观测大鼠的认知功能变化。
结果:
1.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过程中,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逐渐缩短,记录第5d的成绩,统计学处理后发现,模型组较对照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41.3±3.4s),撤离平台后在原平台象限内游泳的时间占整个游泳时间的百分比显著降低(21.20±1.28%),穿过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明显减少(3.6±1.51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逃避潜伏期缩短(15.7±1.6s),撤除平台后治疗组大鼠在原平台象限内游泳时间百分比升高(38.80±2.59),穿过平台位置的次数增多(7.2±1.789),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他汀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各组大鼠海马区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HE染色:术后1周对照组海马神经细胞呈椭圆形,排列整齐紧密,染色均一,细胞核圆且大,核仁清晰。模型组海马神经细胞层次明显减少,细胞排列稀疏,细胞核深染、固缩为三角形或多角形,大量胶质细胞增生。他汀治疗组海马神经细胞排列较模型组整齐,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清晰,细胞脱失较少见,反应性胶质细胞减少明显减轻。
超微电镜:对照组大部分神经元结构正常,胞核常染色质为主、核圆,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细胞器。他汀对照组镜下亦大部分神经元均正常。模型组神经元大部分神经元衰退,细胞固缩,胞核椭圆形,细胞内高尔基体及内质网均肿胀,线粒体基质呈低电子密度,细胞质基质呈高电子密度,胞质中充满核糖体。胶质细胞比正常组多,胞质内可见髓样体。他汀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元损伤较轻,衰退神经元较少,胶质细胞较少。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区炎性因子IL-1 β、IL-6、TNF-α的表达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三种炎性因子IL-1 β、IL-6、TNF-α阳性细胞较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他汀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上述种炎性因子阳性细胞减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他汀对照组海马区细胞IL-1 β,IL-6,TNF-α阳性细胞均较少,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他汀对照组与对照组结果均无显著差异,阿托伐他汀本身对正常脑组织无特殊作用。
2.大鼠AD模型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光镜及电镜下海马区的神经细胞损伤均减轻,胶质细胞增生减少,学习及记忆能力明显改善。
3.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术后6小时时大鼠AD模型海马区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分泌明显减少,模型组与他汀治疗组1周时IL-1B、IL-6、TNF-α均较6小时时较少,但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他汀治疗组分泌较模型组仍明显减少。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建立70%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缺血再灌注组),15d-PGJ2预处理组(15d-PGJ2组),PGJ2+GW9662预处理组(15d-PGJ2+GW9662组)。再灌注后,取静脉血检
目的:探讨抗CD3AK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CDAK细胞)对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D3AK细胞加营养支持治疗对67例晚期恶性肿瘤(治疗组)进行治疗,并随机选取50例采用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又分为实体瘤组55例和淋巴瘤组12例,分离67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抗CD3Ab、IL-2等诱导自体CD3AK细胞,以采集患者外周血之日作为治疗的第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1iposomal prostaglandin E1,Lipo-PGE1)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体外循环(cardioptllmonary bypass,CPB)期肾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20例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Lipo-PGE1组,L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每组10例,L组于CPB开始至结束匀速(3ng/(kg.min)
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肿瘤之一,肺癌预后与其是否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PET与X线、CT、MR等解剖学影像检查的差异在于其是功能学影像,能够无创性、定性、定量显示机体功能和代谢状况,因而具有一定的优势。18F-FDGPET及PET/CT在肺部肿瘤中的应用较广,常以SUVmax值≥2.5作为判断良、恶性病变的标准,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神经变性性疾病。其核心症状为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在发达国家老年人群中,为导致死亡的第四位原因,对人类健康与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对于AD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临床上主要用于白血病的治疗。近来在治疗脑缺血动物实验中,发现G-CSF能明显减小脑梗死面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导致老年人痴呆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外老年斑形成、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变性脱失。老年斑核心成分为大量纤维状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β在脑内的异常沉积是AD发病较为初始的因素,在AD发病机制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已经证实Aβ具有神经毒性,对其毒性机制的研究也受到广大学者们的重视。研究表明Aβ可导致线粒体功能失调,A
目的:通过观察眼球钝挫伤后亚高原及高原环境下,不同时间点视网膜中NGB及角膜中TGF-β的表达,探讨其与高原低氧环境下挫伤后眼组织缺氧损伤、修复的关系,旨在为临床缺氧情况下眼病的分子导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n=60)实验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钝挫伤组(亚高原,海拔1517m),亚高原组(海拔1517m),高原组(海拔3840m),后两组造成兔双眼轻型钝挫伤模型。三组分别于伤后6个时
研究背景:Epi—LASIK(epithelial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但是,与LASIK(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相比,Epi—LASIK术后患者视力恢复慢、术后疼痛,尤其是haze(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发生率较高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素。Haze的
目的:对3946例131I治疗Grayes病进行大样本资料的生存分析,总结分析Grayes病131I疗后不同治疗结局(痊愈、好转、甲减、复发)出现的时间,不同治疗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因素权重大小,为临床Graves病131I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从1959年7月31日~2007年1月9日期间,我院使用131I治疗的Graves病患者中随机选取3946例。患者中,男性1276
研究背景:恶性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及/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在青壮年,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以每年3%速度增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淋巴瘤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淋巴瘤起源于免疫细胞和组织,且免疫缺陷状态者淋巴瘤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淋巴瘤发病与免疫抑制状态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调节T细胞是近年研究较热门的免疫抑制细胞。有大量研究报道调节T细胞与实体瘤及淋巴瘤之间的关系,但在淋巴瘤方面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