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开展临床随机试验,采用麻仁软胶囊对照,观察腹针治疗帕金森氏病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评估腹针治疗帕金森氏病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2.为腹针治疗帕金森氏病功能性便秘提供一种具有可重复性的量化治疗方案,形成腹针治疗帕金森氏病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帕金森慢病健康管理中心选取68例符合本研究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帕金森氏病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研究过程采用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在中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上,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腹针治疗组34例和药物对照组34例。腹针组采用薄氏腹针疗法治疗,针刺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天枢、双侧大横,每次30分钟,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共治疗12次,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第四周末随访。药物组予口服麻仁软胶囊治疗,每次0.6g-1.8g,每日1次,连续服药4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第四周末随访。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受试者需通过便秘症状评分表、中文版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表(PAC-QOL量表)、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表-运动功能评分部分(即UPDRSⅢ量表)评估临床疗效;其中便秘症状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PAC-QOL评分及UPDRSⅢ评分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两组受试者需通过便秘症状评分表、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表(PAC-QOL量表)评估随访期疗效。研究结束后,收集汇总所有患者的病例数据资料,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腹针组,受试者34例,男女比例15:19,平均年龄65.29±7.79,病程8.29±2.69,便秘症状总分9.35±2.20;药物组,受试者34例,男女比例18:16,平均年龄65.62±8.09,病程8.09±2.76,便秘症状总分9.20±2.07。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疗效观察指标:便秘症状评分2.1腹针组便秘症状评分治疗后,便秘症状总分及各项评分(包括排便困难,粪便性质,频次,排便时间,腹胀及下坠、不尽、胀感六个方面)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85.29%。随访时,便秘症状总分及各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总有效率为82.36%。2.2药物组便秘症状评分治疗后,便秘症状总分及各项目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73.53%。随访时,除外腹胀评分,便秘症状总分及各余项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总有效率为55.88%。2.3两组间便秘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腹针组与药物组便秘症状总分分别为4.00(2.00,5.00)、5.00(2.00,7.25),两组便秘症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腹针组与药物组便秘症状总分分别为4.00(2.00,5.25)、7.50(4.50,10.00),两组便秘症状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观察指标:便秘患者生存质量评分(PAC-QOL评分)及帕金森氏病综合评分表-运动功能部分评分(UPDRSⅢ评分)3.1 PAC-QOL 评分腹针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生存质量总分分别为53.12±8.99、58.47±9.31与治疗前69.71 ±9.63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生存质量总分分别为68.50(53.75,74.50)、72.00(59.00,78.00)与治疗前73.50(59.50,79.00)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组间PAC-QOL评分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组间比较生存质量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UPDRSⅢ评分腹针组治疗后UPDRSⅢ评分31.44±5.62与治疗前36.00(32.00,39.2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后UPDRSⅢ评分32.94±6.20与治疗前33.06±6.0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两组组间UPDRSⅢ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组间比较UPDRS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针治疗帕金森氏病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近期疗效与麻仁软胶囊相当,随访期疗效优于麻仁软胶囊。2.腹针治疗帕金森氏病功能性便秘,较之麻仁软胶囊具有操作安全,疗效稳定,无副作用等优势。3.腹针治疗能有效提升帕金森氏病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具有良好的随访期疗效。4.腹针疗法应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病功能性便秘,具有疗效稳定确切,操作安全,无副作用等优势;基于腹针的可量化性操作,标准化处方,可重复性强的特性,适宜于基层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