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国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荧幕上,我国影视翻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我国的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将2006年在中国上映的大片《达芬奇密码》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以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为理论基础探讨电影配音翻译的策略,本文所进行的研究不仅对提高实际的电影配音翻译水平有所裨益,同时对深化我们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能有所帮助。翻译研究的重心经历了从作者到文本,再从文本到读者的转移过程。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在未被读者阅读的时候只是束之高阁的文本,只有进入读者视域,成为把玩和欣赏的对象,由读者填补留下的空白,才产生意义。“期待视野”决定着读者对接受对象——本文的选择。只有符合读者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的本文,才能吸引读者,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而电影的受众就是观众。配音翻译要研究观众的观看心理和“期待视野”,做好翻译作品的定位和选择。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采用、翻译语言的斟酌,都要以隐含读者的期待视野为中心,以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满足观众的期待。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提出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第二章回顾了对电影翻译在国内、国外的研究情况,然后分析了电影配音的分类情况以及特点,最后对比了两种典型的电影翻译:配音与字幕。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对电影配音翻译的指导意义。第四章是案例分析,首先对《达芬奇密码》的故事梗概进行说明,在分析具体的翻译策略之前,有必要阐述一下合格的翻译配音剧本的标准。经过分析,本部影片主要采取五种方法进行,即直译、释义、保持停顿数量不变、适当省略与重复以及分句与合句。一部配音电影的成功关键是优秀的翻译,这就对电影翻译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缺陷,以便对别的影片的翻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