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香豆素类席夫碱Cu2+/Zn2+离子双识别探针的合成

来源 :辽宁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较大的共轭结构、大的斯托克斯位移、高荧光量子产量以及优良的稳定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发光材料研究中。近年来,很多文献报道了各种不同机理检测铜、锌离子的荧光探针,然而,多数探针只能单一的识别铜离子或者锌离子。因此,设计合成具有双识别性能的探针,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离子的荧光探针,可以大大简便检测过程。本研究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为原料,与硝基乙酸乙酯进行缩合,然后再还原,得到中间产物3-氨基-7-二乙氨基香豆素(A2)。将该中间体产物分别与三种邻羟基芳香醛偶联,合成了香豆素类席夫碱探针7-(二乙氨基)-3-[(2’-羟基苯亚甲基)氨基]香豆素(X1)、7-(二乙氨基)-3-[(2’-羟基-4’-二甲氨基苯亚甲基)氨基]香豆素(X2)和7-(二乙氨基)-3-[(2’-羟基-1’-萘亚甲基)氨基]香豆素(X3),并以NMR、MS和IR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探针X1在乙腈/HEPES(9:1,v/v)混合溶剂中,具有Cu2+、Zn2+双离子识别性能,其中Cu2+使X1荧光淬灭,而Zn2+使X1荧光显著增强;X1对Cu2+的检测限为6.78μM,络合常数Ka=3.26×105 M;X1对Zn2+检测限为7.55μM,络合常数Ka=2.67×105 M。探针X2在THF/H2O(4:6,v/v)溶剂中,具有Cu2+、Zn2+双离子识别性能。Cu2+能使X2的荧光淬灭,Zn2+能使X2的发射波长发生明显红移(70 nm),在紫外灯下由绿色变为橙黄色。X2对Cu2+的检测限为2.02μM,Zn2+的检测限为6.90μM。络合常数Ka分别为1.51×105 M和1.302×105 M。探针X3在THF/HEPES(6:4,v/v)溶剂中,对Cu2+具有专一性识别能力,荧光发生淬灭。加入Cu2+后,溶液迅速由黄色变为粉色。X3对Cu2+的检测限为6.31μM,络合常数为3.23×105 M。X1与X3在3-11的p H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且均可实现裸眼识别。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探针X1-X3与Cu2+络合后,LUMO主要集中在金属离子及其周边的配位原子上,表现为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LMCT效应而使荧光猝灭。而与Zn2+结合后,LUMO向荧光团香豆素部分集中,导致荧光增强,而且X2还表现出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使荧光发射红移。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航天器无拖曳控制系统的性能极限问题.将空间环境扰动描述为一个阶跃分量、一个平稳随机分量和多个正弦分量的线性组合,利用残余非保守力的稳态方差度量扰动抑制性
针对航天器交会问题存在外部干扰和输入饱和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个输出反馈跟踪控制器. 仅利用测量得到的相对位置信息,设计了一个滑模观测器用来估计相对角速度, 并根据该估
为提高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整定效率和降低参数整定带来的可能风险,本文从工程实际应用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D–分割法
荧光探针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将不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后产生的化学信息转变成荧光信号的检测方法。通过多年的发展,荧光探针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检测技术,成为医学领域和现代科
针对DC–DC变换器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多种输入扰动、负载扰动及电磁扰动影响的问题,本文结合全桥DC–DC变换器的系统模型特点,对传统线性自抗扰控制器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基于
近年来,由于工业废物的排放使得铝离子在自然界中的含量逐年增加,其潜在毒性及危害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铝离子的检测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水杨醛席夫碱类分子中具有p-π-
今年起,福建省宁德市所有社会组织将实行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每个组织的社会信用代码将成为该组织的唯一识别“身份证”。
本文针对多谐波源构成的多目标、非线性强耦合系统,从宏观层面上研究谐波源传导、输电线路传递、多谐波源叠加等耦合机理.为此,本文首先建立了多谐波源耦合模型;其次深入分析
Schiff碱,是指具有-C=O的化合物与含有-NH2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具有亚胺基团的一类化合物,因其具有-C=N-结构,易自由转动因而经常没有荧光性质或呈现出较弱的荧光性
慈善募捐是慈善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慈善组织筹集慈善财产的主要方式,也是开展慈善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用专章对慈善募捐进行了规范,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