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红外波段激光的应用已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激光手术、激光雷达、激光测距、激光传感等。目前对于中红外波段激光增益介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稀土掺杂玻璃、透明陶瓷及晶体。对于稀土掺杂玻璃材料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氟化物玻璃,而氟化物玻璃物理化学稳定性比较差,且制备工艺较复杂。传统氧化物玻璃相对于氟化物玻璃,物理化学稳定性更好、制备工艺更简单以及对环境污染性小,然而稀土离子在氧化物玻璃基质中的中红外发光效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氧化物玻璃相对于氟化物玻璃来说,其声子能量较高,通过多声子辅助非辐射跃迁降低了稀土离子的发光效率。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传统氧化物玻璃的声子能量来提高铒离子的发光效率。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1.在硅酸盐玻璃中引入氟化物,使玻璃基质有较低的声子能量。通过计算其J-O参数得出通过引入氟化物之后,玻璃的Ω4相比于硅酸盐玻璃降低了,得出氟离子进入玻璃体系中,通过替代氧离子,降低了玻璃中铒离子周围场环境的对称性,获得了2.7μm的荧光。通过计算得出玻璃在1550nm和2700nm处的最大增益分别为0.21x10-20cm2和1.31x10-20cm2。 2.对氟硅酸盐玻璃进行微晶化处理,热处理温度选取在玻璃析晶温度和转变温度范围内的几个点,分别为660℃、680℃、700℃、720℃、840℃,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玻璃的透过率逐渐下降,通过XRD数据得到玻璃中析出的晶体为CaF2晶体,且其尺寸随着温度的升高从32.7nm到51.2nm;铒离子的近红外及中红外波段的发光强度逐渐增强,在2.7μm处的发光增强了2倍多。通过在700℃热处理在玻璃中析出CaF2晶体,而玻璃仍能保持较高的透过率(84%);采用XRD测试及计算CaF2晶体尺寸为32.7nm。通过研究不同时间热处理情况下铒离子在氟硅酸盐玻璃中的发光性能,得出最佳的热处理工艺为在700℃下保温2h。 3.研究并制备了氟磷酸盐玻璃,对氟磷酸盐玻璃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玻璃的析晶温度附近对玻璃进行热处理,分析热处理对氟磷酸盐玻璃的中红外荧光发光影响。热处理温度分别为450℃、470℃、490℃、510℃、530℃,结果证实,在热处理的过程中,氟磷酸盐玻璃中析出了低声子能量的CaF2、SrF2晶体以及一些其他的低声子能量的微纳米晶体,降低了铒离子周围的声子场能量,增强了Er3+在近红外和中红外的荧光强度。通过研究不同温度及不同时间下的热处理结果,得出最佳的热处理温度为在510℃下保温2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