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金融市场上,危机频繁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如何产生形成和放大的问题一直是金融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的焦点,本文基于金融危机中的各种事实,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中出现的种种经验现象,构建了几个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文章主体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三章至第五章。三个部分针对的问题相同,都是分析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如何形成,研究方法上都侧重于对系统性风险形成问题进行理论建模。三个部分所选择的角度依次是:(1)从整体上解释系统性风险(即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金融危机同时包含基本面冲击因素和心理恐慌因素,两者引起的“不偿付性”与“不流动性”相互促进,使风险逐渐放大,最终形成了金融危机;(2)从外生冲击角度解释了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强外生冲击使得金融资产被迫折价出售,进而能使金融市场产生系统性风险,资产折价出售既是系统性风险的表现,也是系统性风险深化扩散的关键环节;(3)分别从金融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创新如何使弱外部冲击在金融市场内部放大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次贷危机后的几年中,金融系统性风险理论(或者说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在以上提到的几个角度都有显著进展,本文的研究是沿着这些理论线索所作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章通过分析历史上金融危机中的不流动性和不偿付性现象,提出了关于金融危机形成的一个观点:即金融危机同时包含不流动性和不偿付性,两者随时间相互促进和交替演化,系统性风险逐渐形成,该章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来说明了这个观点。第四章分析了强外生冲击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的核心生成环节是强外生冲击导致的资产折价出售。围绕资产折价出售这一核心问题,该章建立了两个模型。其一是结合资产定价理论新进展,建立了一个能描述资产折价出售问题的整体博弈模型,该模型描述的是金融市场参与方决策的协调问题,资产折价出售的策略互补性是驱动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力量。另一个模型是对Gaiet al.(2008)宏观金融模型的拓展,该模型是把资产折价出售的货币外部性作为系统性风险形成的关键环节。模型的环境是一个包含抵押借贷约束和状态依存金融合同的Kiyotaki–Moore型经济,强外部冲击下的资产折价出售货币外部性先后导致了:(1)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内部调整杠杆率,金融中介的杠杆趋于均等化;(2)金融市场外部的资金会以极低价格入场收购金融资产。该模型包含执行问题引起的信贷摩擦和内生资产负债表约束,这两个摩擦因素都对自我实现的金融危机起作用。第四章的两个模型的共同特点是:都需要强外部冲击,都包含了多重均衡和均衡选择,事前信念在均衡选择上都发挥关键作用。不同点在于前者基于不完全市场中的博弈论框架,后者基于包含不完全合同的宏观金融分析框架。第五章分析了现代金融创新使得弱外部冲击容易在金融市场中放大为系统性风险的现象,该章分别从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角度建立了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是从新金融资产发行的角度(因为从次贷危机的经验事实看,市场新金融资产存量的扩展是金融产品创新主要的表现或后果),分析了新金融资产发行在系统性风险形成中的作用,原创性地构建了一个内生新金融资产发行的模型,表达了一个全新的观点:新金融资产发行量的下降会对资产价格下降存在一个反馈作用,这种作用会恶化金融市场条件,进而引起系统性风险,该观点修正了传统看法——新金融资产发行下降只是金融危机的表现。该模型还揭示了:基础经济变量或金融中介自有资本很小的变化能够引起市场大的波动,信贷供给者的财务状况对市场稳定有重要意义。第二个模型是基于次贷危机的经验事实,从金融过程创新角度,分析了资产证券化这种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过程创新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中的作用。该模型拓展自Shleifer and Vishny(2010)的“不稳定银行”模型,所解释的现象是:在内生化杠杆约束的背景下,存在金融合同摩擦时,证券化银行的高杠杆经营行为放大了市场波动,创造了系统性风险。模型中有两个变量在形成金融市场波动中起关键作用,其一,贷款证券化后形成的证券资产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留存比例,其二,银行以证券为抵押进行外部融资时的折让水平。该部分的拓展工作是将这两个约束性变量内生化,将两个变量从外部投资者和证券化银行之间的最优合同中推导出来(同时也用VaR规则来推导),两个变量的内生化意味着杠杆约束内生化,拓展后的模型能表达出比原模型更丰富的特征。第五章两个模型的共同点在于:资产证券化都在模型中得到简略的表达,都能解释弱外部冲击在金融市场中放大为系统性风险的过程,都内生化了关键变量,杠杆率的顺周期性都能在模型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