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学三个角度入手,对英文电影标题的中德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以2000年以来363个的英文电影标题及其相应的中德译本为语料库,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试图通过量化的对比分析,找到以下问题的答案:中国和德国的电影译制标题本身有何特色?其翻译策略又有何不同侧重?又是哪些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本文的第一章就本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论文结构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主要对本文涉及到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电影标题的定义以及其在形式和功能方面的特点。第三章依据德国翻译学家Nord对标题的分类理论,对本文的语料库从形式、长度、句法三个方面进行了量化的分析,由此总结出中德在电影译制标题方面的特色。第四章针对语料库中应用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首先依据法国翻译学家Prunc对于翻译策略的分类,对本文涉及到的电影标题翻译策略进行了界定,并就每种翻译策略的优缺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翻译问题进行了阐述。除此之外,在本章内还对每种翻译策略在中德语料库中的出现频次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结合文化学中文化标准以及文化向度的相关理论,就本文中出现的与电影标题及其翻译策略相关的不同点进行了探究。由此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简单形式的电影标题是语料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电影标题形式。在英、中、德三个语料库中绝大多数的电影标题都是名词性的。2.在一个复合形式电影标题的主标题和副标题之间存在不同的分工:主标题主要承担引起观众兴趣的作用,而副标题主要负责提供电影相关的内容信息。3.为增加电影对特定观众族群的吸引力,译者会保留原始电影标题中能够体现电影所属国的语言元素。4.衡量电影标题翻译优劣的标准,主要不在于原标题和目的标题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的关联性,而在于译制的电影标题能否在相应的目的国中发挥作用。在本文的框架内,这也就是说,通过翻译得来的电影标题能否起到号召性的作用,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进影院观影。5.中国比较习惯应用较短的电影标题,相比之下,较长的电影标题可以在德国得到认可和接受。6.中国人在电影标题方面非常注重对称结构的应用。四字结构的电影名称在中文语料库中出现频次很高。7.只有在英文原标题采用复合形式的时候,中文译制标题才会采用复合形式。而在德国,在简单英文标题的基础上,添加德语副标题构成复合形式电影标题的现象非常常见。8.人名、地名一类的专有名词主要出现在德语的译制片名中,在中国,人们更偏好概括性的、一般性的表述。9.德国译者在电影标题句法结构方面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与之相比,在进行英中语对翻译的时候译者应该更多的考虑原英文标题中的句法结构。10.文化借助语言,这一带有文化特色的社会产物,成为电影标题在语言表达以及翻译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1.电影标题中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应用通常会产生突出个体的效果作用,而这一点在集体主义占上风的中国是人们有所顾忌的,因此在中文的电影名称中这类词语经常会被一般性的描述所取代。与之相反,这类的电影标题在德国这样一个个人主义国家不会引起大的问题。12.在像德国一样的高语境国家中,人们希望能够性电影标题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而在中国这样的低语境国家中,人们更倾向于对电影标题的隐含意义进行推测、思考。因此在德国,人们非常注重译制片名在内容阐释方面的作用,相比之下,这一点在中国就并不显得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