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翻译历史一开始就遭遇了不可译现象,从而从那时起翻译中的可译/不可译悖论就存在并延续至今。不同时期的翻译人员就不断展开关于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这恰恰就反映了人类对翻译过程中对于可译/不可译悖论的认识的加深的实践过程。在宏观的人类历史中,不断地涌现出优秀的翻译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类在翻译过程中,为把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而付出的努力。同时,人类对不可译现象的认识也从表面走向深入,从静止观点走向动态观点。 作为对翻译理论界就可译/不可译悖论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尝试从理论上借鉴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知识进化论的观点,来探讨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译现象。传统的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理论认为科学理论的发展遵循的是一种静态的模式,科学的发展是平稳的积累而成的。这种观点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仍广为流行。而波普尔却不赞同这种理论,他认为知识进化的过程是一种对于旧的观点证伪,同时又发现新问题,引出新研究的过程。新问题的出现推动了知识进化的客观过程,属于动态的发展。从而波普尔用知识进化论来概括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翻译理论研究在当今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科学理论。因此翻译理论研究本身的进步就属于知识的发现和进化的过程。它与一般科学一样,普遍存在着知识的动态发展特点。特别是在不可译性的研究探索方面,更是一代代翻译人员在不断地摸索,批判前人不足,发现新问题,促进研究发展的过程。在这一方面,首先人们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否可行?”在肯定与否定意见反复论战中翻译理论家提出种种方法来回答是否可行的问题。同时有一些假设在这一过程中被批判和证伪。直到当代,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翻译可译性才被普遍的接受。但又有新的问题接踵而来:那就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把不可译的成分最大限度的译成目的语,从而取得最大限度的可译性效果。”这一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广大翻译者的关注,同时也证明了不可译性问题的研究符合波普尔提出的知识进化论的观点。 本文从知识进化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英汉翻译中不可译性产生、发展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不可译性的问题研究新的视角,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实践中出现的经验,总结出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来处理可译性限度和不可译性的问题,从而实现最佳的从不可译性到可译性的转化效果,促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