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为研究对象,利用麦/豆间作田的系统调查与室内蚜虫和其天敌嗅觉反应测定相结合方法,综合评价了作物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为探索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的影响,本文田间设计小麦与绿豆不同行比间作:10: 10(即10W:10MB)、12: 6(即12W:6MB)、12: 4(即12W:4MB)、16: 4(即16W:4MB),以小麦单作为对照,在麦蚜发生期抽样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数量;利用小气候观测仪器对田中温度、湿度和风速进行监测。结果显示:小麦与绿豆不同行比间作不会改变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种群的时间动态变化趋势,但对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影响很大。从整个调查期的总蚜量和高峰期蚜量来看,12W: 4MB和16W: 4MB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无翅蚜量;而12W: 6MB和12W: 4MB则明显降低了有翅蚜量。同时,间作田中天敌数量及种类也有所提高。同对照相比,所有间作处理扩散系数较低。间作处理蚜虫的平均拥挤度随蚜量的消长而相应变化,在蚜虫高峰期时单作田最高,12W: 4MB最低。蚜虫的群丛指数和Cassie指标都表明单作田麦蚜种群的聚集程度较高。Iwao回归方程中,16W: 4MB处理的β值高于其他间作处理。间作还在一定程度提高了麦田的风速和温度,降低了相对湿度。16W: 4MB处理中小气候要素变化比其他处理大。调查期间麦田平均温度与最高温度、相对湿度显著相关。从麦蚜开始发生至蚜量高峰期,温度与蚜量呈负相关。为探讨麦田间作对麦长管蚜种群的生态调控作用。田间调查小麦单作田、小麦与绿豆(16行小麦:4行绿豆)、小麦与豌豆(16行小麦:4行豌豆)间作田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及其时间动态变化;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麦长管蚜对小麦、绿豆、豌豆以及它们不同组合气味的选择性。调查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麦田间作显著降低麦长管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数量。嗅觉反应试验表明,麦长管蚜显著选择单一寄主植物的气味。当小麦与绿豆或小麦与豌豆组合时,对麦长管蚜没有吸引作用。所以非寄主植物的气味对寄主植物气味起掩盖作用,干扰蚜虫的寄主定位,这可能是间作蚜量低于单作的原因之一。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麦长管蚜和瓢虫对四种植物挥发物(水杨酸甲酯、顺-3-己烯醇、顺-3-己酰醋酸酯和1-己醇)的不同浓度(1、10、100μg/mL)的嗅觉反应,用风洞测定了食蚜蝇对此四种挥发物的1000μg/mL溶液和蚜虫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三种浓度的顺-3-己酰醋酸酯和1-己醇(10、100μg/mL)能够明显吸引蚜虫,但随顺-3-己酰醋酸酯浓度增加,蚜虫在处理臂停留时间缩短。四种挥发物的高浓度对均瓢虫的吸引作用显著。顺-3-己酰醋酸酯和蚜虫能引起食蚜蝇的搜寻行为。初步确定高浓度的水杨酸甲酯、顺-3-己烯醇、顺-3-己酰醋酸酯对天敌吸引作用较好。基于上述植物挥发物对蚜虫的不吸引作用和对天敌的引诱活性的结果,为制备植物挥发物缓释剂及利用推—拉策略控制麦蚜提供理论依据。